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刘琳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3期   作者:刘琳
[导读] 摘要:在我国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水利工程发展十分迅速,水利工程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质量而建设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研究的关键课题。

        新疆天辰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在我国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水利工程发展十分迅速,水利工程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质量而建设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研究的关键课题。河流生态环境是实现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根本保障,只有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才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工程可以帮助人们实现防洪、农田灌溉、发电等功能,可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现状。但是显然水利工程在建设以后也会对当地环境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将收益与成本进行平衡,对于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具备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引言
        能源消费国,亦是全球第一大能源生产国,为了实现从能源大国到能源强国的飞跃,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在诸多绿色能源之中,水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4,且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跨跃高、中、低3个纬度带,造成南北水资源分布差异较大。因此,能否充分利用水资源造福一方,成了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水利工程属于最有效、性价比最高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之一。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短期任务主要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远期通过结合地区战略定位,将形成区域经济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如三峡大坝、葛洲坝水利枢纽、新安江水电站等,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发展方式上看,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一些水利工程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给周边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破坏的现象也屡屡发生,而这种破坏往往是不可修复的。因此,在项目建设前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预判,明确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而采取科学、积极、稳妥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主要内容
        第一,收集资料。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变化、社会生态变化两个方面。因此要采取水文地质监测等专业手段对工程周边水文地质环境进行数据采集。例如对当地地下水资源储备、地下水径流特征、气候条件等水文地质信息进行监测采集。要对当地水产养殖环境、农业及民生供水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同时要对当地工程周边区域的动植物物种分布及数量进行数据动态监测采集。具体的数据采集方向可以根据评价系统中评价因子的确定进行调整,然后再根据数据采集方向设计针对性的监测、数据采集方案。第二,实施评价。即根据采集得到的相关数据对水利工程建成后周边生态环境前后变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首先,针对每一评价因子,对比工程建成前后评价体系的单项因子数据,得出工程建成后该评价因子的变化规律,并结合该评价因子在生态环境中的自身变化特点,明确该评价因子前后变化与工程建设运作之间的关联程度,依此对工程项目的单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定性评价。其次,依据国际惯例或国内相关规范,制定生态环境影响指标评价标准体系,为后续的定量分析做准备。再次,依据数据采集阶段的各项数据与生态环境指标评价标准体系,进行数据对比定量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采用统一的分级标准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处理。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获取水利工程对各个评价因子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影响程度强弱等级。然后,采用合适的如模糊识别评价、物元分析评价、AHP法评价等生态环境评价模式结合以上初步定量分析数据结果,构建生态环境数据评价模型。最后,针对评价模型的计算结果,结合印证最初定性评价结果,对水利工程建成后生态环境影响关系及影响等级进行明确评价,形成准确、全面的后评价体系评价结果。
        2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2.1生物影响因素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首先会影响非生物因素的改变,进而引起生物影响因素的改变。


首先河流生态系统的变化会导致生态系统内水生植物的种类,影响水生植物的栖息、繁衍方式,但是有扩大了水体面积,促进了水鸟等生物的繁衍,也提供了更大的水产养殖空间;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周围植被,影响环境对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河流生态环境内的生物包含大量的营养元素,这些营养元素在环境内不断循环、转化。水利工程所导致的非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变化,也会对营养元素的循环产生影响。
        2.2对周围河流水域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均匀,而建设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弥补水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问题,解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用水所需。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很多项目是一囤积和水和改变河道走向、人工开凿水池等不利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措施进行的,虽然满足了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但实际上没有考虑长远发展效益,没有考虑工程四周环境生态,导致水环境生态不断恶化。而且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盲目建设水利工程反而会带来水资源枯竭的问题,这是因为人为地破坏了自然河道就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就是对物种的破坏。
        2.3净化环境
        河流生态系统可以实现对空气、水质的净化功能,保持局部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河流生态系统内包含大量的植物,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内部的二氧化碳,提高空气内氧气含量。同时,河流水体表面蒸发的水分可以提高周围环境的空气湿度,可以将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吸收到物体表面,净化空气。河流生态系统内的水生生物可以通过消化、分解等方式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分解成对环境没有影响的基本元素。
        3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措施
        3.1遵循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制定水利工程建设计划时,必须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将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水利工程。因地制宜首先在于在改造河道周围环境时不能以破坏这些环境为代价,在水利工程施工时制备的分布和河道的高度、角度等都可能会被改动,这就导致原来生态环境遭到了改变,使得原本适应这里生态环境的生物无法生存下去,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就破坏了生态食物链使得当地的物种变得单一,甚至会出现物种灭绝的严重情况。
        3.2建立以及健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补偿机制
        既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就制定相应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既能符合水利工程要求、又能对环境造成最小影响的补偿办法,比如附近居民的搬迁问题、周围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人文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
        3.3保护原有生态,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
        生态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时,要求尽量不在原有河段空间上建设,需要考虑的是长期的水流规模和流域范围,从整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角度出发,掌握生态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积极的适合当地水域发展的方案,并且提出能修复生态系统的完整的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之间的矛盾,既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又能从长远的角度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结语
        我国目前正在实现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为了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将创新、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尚文韬.浅析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四川水泥,2019(07):333.
        [2]李沁璇.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08):2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