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 庞宇飞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3期   作者:庞宇飞
[导读] 摘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市政给排水建设至关重要,而给排水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政给排水最终效果,决定道路结构的稳定性及道路的生命周期。
        中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广州  510000
        摘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市政给排水建设至关重要,而给排水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政给排水最终效果,决定道路结构的稳定性及道路的生命周期。因此,市政给排水设计必须创新思路和模式,即积极将海绵城市理念渗透于给排水设计中,指导做好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布局,以此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建设。本文就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给排水;设计
        引言
        功能多元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此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城市空间资源的极度稀缺,导致城市中相关设施建设受到空间制约,城市面临功能负荷过重问题。海绵城市理念便是应对城市发展功能负荷过重的一种有效途径,城市给排水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正视这一问题。
        1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理念是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理念,针对城市雨水管理,提升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洪灾防控,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海绵城市通过渗、蓄、净等一系列的处理,构建全新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形成弹性水资源管理,优化城市给排水系统,为其提供良好的资源储备,呈现出明显的生态性、环保性,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城市的升级,支撑城市战略性发展。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转变了城市传统给排水设计思想,实现自动化储水与出水,灵活利用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进行雨水资源的收集与排放,优化城市道路系统与绿化系统,有助于改善城市内涝与干旱情况,降低水资源的开发,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调控优化,以满足当前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2基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给排水设计要点
        2.1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中,对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道路材料的选择以及道路坡度的选择等方面。例如,应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陶瓷生态透水砖铺装等相关铺设材料,可以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理念的建设理念。一方面,可以选用吸水能力较强的道路材料,确保雨水季节地面不会形成大面积的水渍,同时吸收材料在吸水之后,自身体积和性能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人行道路通常能够正常使用。在设计中,还需要保证人行道路具有一定的坡度,让雨水顺着坡度可以自然流入排水系统中,然后通过排水系统将雨水进一步收集和整理,通过一定的净化工作,使其被应用到城市绿化、城市保洁等相关操作中。对道路材料进行合理选择,是提高人行道雨水收集能力的重要保障。新型道路材料的有效应用,不仅缓解了雨水对于人行道路的影响,同时还可提升城市抗洪、抗涝成效,有效调节地面的温度和湿度,相关水分吸收后,可以起到养护道路的作用。
        2.2绿化带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绿化带设计主要分为几个模块,首先是雨水收集设计的落地,考虑到城市的降雨情况,一般雨水通过地表径流进入绿化带,汇集在雨水口,因此,应将绿化带的高度设计为路面下方15~20cm。基于水口分布情况与水口高度参数,其设计高度应高于绿化带植被土壤高度。其次是水体过滤设计优化,在给排水设计时提前完成种植土的铺设,后相继添加砾石层并铺设透水管,已优化的水体过滤设计使得雨水深度加强,自然水源供应相对稳定。最后是排水设计的优化,绿化带排水系统设计的重点是科学合理的逆流体系建构,将雨水和排水管连接起来,在雨水丰沛的季节以绿地储存的形式及时处理出水口暂时不能处理的多余雨水,部分降水由逆流系统处理,多种排水方式并行,有效避免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2.3建筑设施给排水设计
        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是重中之重,但若进一步提高城市海绵体的规模与质量,则必须进行全方位综合设计。

让建筑“绿”起来。钢筋混凝土包裹着的城市空间,不仅缺少“绿色”生机,也不利于防水排水功能的发挥。设计中,应发展绿色屋顶,在屋顶设置绿化区域、绿色花园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减少、缓滞瞬时排水压力。让小区“绿”起来。强化小区滞水带设计,缓解城市整体排水压力。绿化种植多选用乔木、灌木,发挥树木的蓄水能力。扩大小区内绿化面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功能设计可借鉴道路绿化带设计方式,打造吸、蓄、排、净完整给排水系统,让广场“绿”起来。现今广场设计上过于追求“一马平川”,大理石铺设加简单的排水设计似乎成为广场的“标配”,导致广场与道路临接区域往往成为内涝的“重灾区”。故广场不仅要铺设透水材料,同时在广场周边要进行必要的绿化和相应的缓滞雨水的技术处理。
        2.4车行道设计
        车行道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选用适当的透水材料,可以提升道路的抗水性。区别于人行道路,当雨季来临时,道路雨水量过大,不仅会造成交通堵塞,同时还会造成地面湿滑,间接造成交通事故,严重时还会引发城市倒灌,造成损失。因此,车行道应用海绵城市理论,需要结合地区的降水特点,进一步提升道路渗水特性。目前,不少城市道路的局部区域积水过于严重,主要是由于车行道的施工材料吸水性较差,因此在雨水来临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内涝问题。为了提升道路使用价值,可以在施工过程增设一层防水沥青,当雨量过大时,雨水会顺着道路两侧的排水系统有效排除,同时地面不会因为雨水过多造成交通事故。此外,可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作为道路中的基础垫层,实现对雨水的快速渗透。透水混凝土具有超强的技术优势,可以实现雨水的快速渗透,减少地面的积水现象。另外,在道路两侧需要种植大量绿化带,进一步提升雨水的吸收能力。由于车行道相关排水设施关系到道路的积水状况,所以开展相关内容的设计务必考虑排水系统的排水量以及排水效率,当雨季暴发时,人工干预的程度会大大降低,因此需要相关排水系统具有一定的排水能力。另外,对于排放的废水,利用排水系统可以实现相关水资源的有效回收,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进一步体现海绵理论的有效应用。
        2.5综合设计附属设施
        实际上附属设施发挥出的功能较为明显,设计者在市政给排水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附属设施的重视力度,优化整体的给排水系统,提前做好周边的调研工作,保证各项设计指标符合标准要求。在标准范围内控制附属设施的设计质量,优化施工方案,践行现阶段的海绵城市理念,选择最合理的施工材料,优化施工方案,尽可能提升附属设施的功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加强绿地衔接部位的设计,明确该环节的重要性,注重理念的更新,通过多种措施促使其排水功能提升,如雨水分流、下沉式绿地等,提升整体的控制效果,提升市政给排水系统功能。政府在践行海绵城市理念中,可以针对现阶段的城市实际情况开展深层次的设计,挖掘其理念的发展价值,促使城市呈现出全新的生态样貌,加强政府的引领,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促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设置生态体系,扩展市政给排水系统的服务功能,灵活引用先进的技术,将其设计与先进的思想理念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灵活利用理念的优势促使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功能性提升。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融入环保、节能思想,从多个角度优化设计。改变传统的设计模式,落实新举措,保证其系统更加合理,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优化整体城市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鹿方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智能城市,2020,6(10):29-30.
        [2]李金龙,朱苏月.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0,12(5):87+89.
        [3]张永锋.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J].科技资讯,2020,18(06):46+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