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3期   作者:杨伟
[导读] 摘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
        中共阜康市委员会党校  新疆阜康市  831500
        摘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快速提升,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如何进一步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使之与实现“中国梦”的要求相适应,已成为当前基层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思考
        “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而发展的。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解放,开拓了视野,渴求建设新生活。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不断提出新任务和要求。
        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阜康市共有7个乡镇、3个街道。近年来,各乡镇、街道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丰富活动载体,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加大乡村文化成果运用,增强精神文明宣传力度。就如,某镇所辖16个行政村,共有农牧民5827户18184人。该镇村级文化阵地建设面积超过3000平米的1个,于2017年投入使用;1000--1500平米的5个,多于2018年投入使用;500--1000平米的4个,500平米以下的6个,多于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16个行政村的通村道路硬化已经全部完成,部分村的村内巷道也已硬化。16个行政村都配备了标准的办公桌椅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8个行政村都根据村情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全镇共有农家书屋13个、棋牌等活动室2个,部分村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能够正常开放,就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结构来看,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人员年龄老化、年轻人外出务工居多等情况。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重视不够,认识偏差。一些乡村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任期内注重短期效应,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不如抓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于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号召多,落实少。
        (二)基础设施薄弱,阵地建设萎缩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某镇16个行政村,只有11个村有相对规范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其余5个村仅有500平米左右的文化阵地。虽然有的村建设了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和娱乐广场等,但大部分村未对现有资源加以高效利用,存在严重的设施不齐、设备老化、可利用率低、农村文化生活形式简单等问题,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
        (三)价值观念偏移,大局意识缺失    近年来,因农民流动性加快,封闭的社会生活方式被打破,这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村民价值观念偏移,金钱至上,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集体,“没事不理你,有事就找你,解决不了就怨你”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农民个人主义较强,干事仅考虑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有利益就搞窝里斗,缺乏集体思想和大局意识,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
        (四)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有力推手     部分行政村虽然制定了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制度,但是机制建设不够健全、不完善。个别村和社区即使制定了乡规民约,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但也仅仅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由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善、务实管用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像道德模范表彰、志愿服务活动等活动在农村开展的不够广泛深入,还未实现由点到面的纵深推动,没有形成点对面的有效辐射,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重视不够、认识偏差    乡镇分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对精神文明战略地位缺乏认识,甚至存在一些错误认识:认为现在工作以经济为中心,考核干部的政绩主要看经济发展方面的硬指标,而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就是在务虚;认为抓经济建设成效快,收效明显,而抓精神文明建设则相反,十年八年也算短期且很难出现立竿见影的大成效,往往是力出了不少,活没有见到多好,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的提高和农村文化的发展进步。
        (二)资金缺乏、基础薄弱    由于总体经济条件的限制,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缓慢,影响了农村创建精神文明工作,更主要的还是目前农村的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上级政府财政一般没有专项资金投入,而绝大多数基层政府财政囊中羞涩,根本无钱大力搞精神文明。比如说某镇近两年就有7个村被列入全州的村集体收入薄弱村,个别行政村由于缺乏资金,在农村没有文化活动大院,没有娱乐活动场所,仅仅是村“两委”办公场所而已。


        (三)观念不正、陋习抬头    部分农村在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同时,个别农民的陈旧思想仍然没有被完全打破,新的思想观念也没有真正形成,或者没有形成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正确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尤其是当今社会上存在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表现,在农村相对封闭的群体中产生了不良影响,致使农村中部分陋习又出现抬头趋势,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一定的冲击。
        (四)执行弱化、效果淡化     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平台不完善,尚未形成有效机制。上级宣传部门先后就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印发了意见,镇上宣传办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在推进创建精神文明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和积极探索,但由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善、务实管用制度和运行机制,各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基层党组织和老百姓的主体活力、内心愿望、首创精神没有充分激发出来,“总结泛化、推进虚化”的现象还仍然存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尚未形成。
        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提升基层文明创建工作保障水平。    一是抓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加大对文化活动氛围浓厚村的投入比重,以点带面,完善保障群众文化活动需求的活动场所,如大型文化艺术演出场所、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站、体育场馆、图书馆等活动场所。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努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加大文化服务设施的提升,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硬件保障。二是抓组织建设强班子。按照有知识、有技能、有梦想的“三有”新农民,抓好后备力量培养,完善村级组织班子建设,优化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人员结构,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文化活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三是抓制度建设强举措。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进一步细化量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指标。全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推进村民自治,强化互相监督,提升自觉自律,逐步建立健全村级红白理事会,逐步推进殡葬改革,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在求长效上发力,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二)在文化自信上下功夫,营造成风化人的农村新风尚。    一是抓公共文化建设,守好宣传阵地。形成以乡镇文体站为龙头、村综合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支持力度。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培育挖掘本土文化人才,扩大民族节庆活动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二是抓思想政治教育,占领思想高地。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在农村加大法制宣传,让农民知法、懂法、守法,树立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素质,配备文化专干,构建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文化队伍,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抓群众传统文化,丰富精神园地。传承好民族文化,充分发掘运用好乡镇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文化,集中展示优秀文化成果。
        (三)在示范创新上下功夫,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一是把阵地宣传做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进村入户,在公共宣传栏、农户外墙、门牌上处处显现,做到抬头见、低头见、时时见、处处见。推动新乡贤文化建设,建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典型选树,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广泛组织开展“党员先锋行”“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二是把新媒体宣传做活。在村村响、村村通的基础上,“线上”互动,“线下”行动,把互联网手段用好用活。完善村民微信群,发布村容村貌建设的新变化,展示新农村新形象。开展公益宣传,提升群众素养。发动群众监督村务管理,提升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三是把创建活动做精。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送进农牧民家中,把群众思想工作做到无微不至。对组织的活动内容要认真把关,既要有常规“菜单”,也要有“私人订制”。
        (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确保精神文明创建取得实效。    一是整合资源,推广经验。把思想道德建设、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时代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深入地总结提炼,宣传推广,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可学习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板。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平台作用,用好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农民乐园、乡村大舞台、道德讲堂等各种资源,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树立典型,弘扬先进。以“创”促人,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大力开展文明村创建、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深入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用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提升文明素质,自觉学习致富新知识,掌握新理念,弘扬新风尚,提高社会文明新风。三是提质拓面,与时俱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融合,文明实践活动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群众的不同需求,集结理论宣讲、文化艺术、科技科普、道德楷模、移风易俗、医疗健康、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队伍,努力让“人人可参与、人人均受益、人人都满意”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冉泽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科研,2015,06(11):203.
        2.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思考[J],张法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