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读”的能力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6期   作者:谢雪娟
[导读] 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不可替代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教学环节中读课文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各不相同的。
        谢雪娟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深桥镇中心小学   福建漳州     363500
                 
        “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不可替代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教学环节中读课文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下面说说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几种读书方法:
一、课前通读,整体感知
        每一位老师都会向自己的学生强调学习三部曲——预习、听讲、复习的重要性。无论是哪一科的学习,想要取得良好的听课效果,就一定要在课前认真预习。对于语文这一科来说,就是要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否则,必然事倍功半。你是不是也经常听到有些老师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说:“今天的作业是预习第x课,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预习。”试问,这样笼统的预习要求,有几个学生知道要如何预习?这样的预习又能达到怎样的预习效果呢?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课文离不开通读课文,布置学生通读课文,一定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而且这些预习要求必须条理化,具体化。例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要查字典、词典、借助教辅材料尽量扫清字词障碍;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多读几遍。为了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预习时如果能认真做到以上几点,就一定能大大改善上课时的教学效果。
一、 课中品读,体会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要避免教师“满堂灌”,那种“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记到尾,课后学生从头背到尾”的教学方式显然是很累人的,是不可取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读文。以读代讲,以读促理解,以读体会情感。课中品读,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1、有的放矢
 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做事条理性不强,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他们学习。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品读教学环节:①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边听边想象文中所描述的情景;②学生轻声读课文,思考: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为志愿军做了什么?③指名学生说说:“读了前面这三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④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帮助学生在读中有条不紊地,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同时还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读书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2、 由表及里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总是由浅到深的。所以,品读课文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为志愿军做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然后我再结合板书提问: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什么能为志愿军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有的学生回答不出来,我就再让他们反复品读课文,还插入介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背景资料,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最终理解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像这样抽丝剥茧,由表及里地品读课文,无疑能达到“满堂灌”教学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3、读议结合
        有一些较有深度的问题,部分学生自己无法想通,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质疑时提出的一些有价值,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后还不理解,就再读课文,再讨论,尽可能让学生们通过反复品读和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就有学生不明白: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文中却详细介绍了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圆明园被毁灭前的辉煌景观、圆明园中收藏的历代文物和各种奇珍异宝,而直到最后一段才写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边讨论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继续品读,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你最最珍贵的宝贝被毁坏和你不要的东西被毁坏,这两种情况下的感受一样吗?此时,学生恍然大悟,顿时明白作者这样安排的良苦用心。如此辉煌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夺、毁坏、放火烧毁,英法联军的罪恶,在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品读中被揭露得淋漓尽致,无处掩藏。这时,教师适时点拨,,深化主题,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让这样的历史重演,我们一定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课堂上的品读要注意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读书方式。
二、课后扩读,拓展延伸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我们能够让学生“读”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上完一节新课后,一定要布置学生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应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逐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读的内容可以是课堂上已读过的课文,反复品读,加深理解和记忆;也可以是课上学过的课文的原著或相关文章,如学习了《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后,教师可推荐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原著,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尤其是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书籍让学生阅读,帮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学习借鉴别人的巧妙构思,独特的表达手法等,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大有裨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