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香
福建省泰宁县杉城镇中心小学 福建三明 354400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传统的难点,习作课上出现的课堂吸引力不够、教学模式化明显、习作教学未贴合生活、思维定势明显等问题,让很多教师头疼。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情境习作教学内涵及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性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有序指导三个方面提出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情境习作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习作;情境教学;分析策略。
小学情境习作教学指的是围绕习作学习目标,教师为学生创设通俗易懂、吸引力强、真实有效的情境,通过图片、实物、音乐等的运用将学生带入到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得到情感的感悟和分享,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提升小学生创新、逻辑、思维能力。
在现实教学中,根据跟踪调查很容易发现教师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是小学语文情境习作教学呈现出模式化。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情境的创设,为的是激发学生兴趣,有些还会在教学末尾创设情境,但他们没有认识到不同时期导入情境的特点,往往只是为了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课堂活泼程度。其次,小学语文情境习作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不够丰富,很多教师以语言讲述讲解描绘或通过图画来进行情境的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就是班班通大屏幕,播放一些图片和视频,再辅以语言描述等,其他情境再现方式由于难度高、不够便利等原因,基本不使用,这使得情境习作教学呈现出来的方式过于单一化,缺乏丰富性。最后,小学语文情境习作教学过于片面。习作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修炼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学生习作综合能力。课堂上学生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提升并不是核心目的,很多教师在具体习作教学中,往往忽略了教学的本质目的,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
那么在小学情境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笔者认为:
一、夯实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
教师对教学方法深层次熟练掌握,是情境习作教学的基础。扎实有效习作情景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例如:在书信习作教学中,按照书信功能、人物角色的区别,所要呈现的内容也会有所区别。教师在情境创设中,需要关注学生和人物之间的交流,帮助他们掌握不同内容、语气的区别;在记叙文教学时,人物类和景物类习作都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的提升,但是景物类偏向于学生对景色的感悟,语言风格以优美舒适为主。
例如,教师在以“我是小小推销员”为习作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扮演顾客和推销员来角色扮演,顾客和推销员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强烈推销和反倾销产品攻势互动对话。完成表演后,其他人进行互动对话进行点评,教师适机在黑板上归纳总结。此类情境为表演感悟情境,具体形象逼真的情境能有效聚焦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趣味性都相应比较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表演节奏适当进行把控和指导,保证情境发挥出应有作用。这样的习作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表演,能切实体会到作为一位有实力的推销员,应该运用怎样的态度和语气去进行商品的介绍和推销。学生在结合老师的指导点拨,学生会很快明确习作重点,并在作文实践中进行运用。由此可见,上述的情境作文教学,学生一方面很好地了解商品销售推销知识,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在课堂上积攒了更多的教学经验。
二、把握教学目标,创设合适情境
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都是有目的的,需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展开,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首当其冲要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了本次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什么策略去完成教学目标,要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分哪些具体步骤等,才会保证后面的课程结构合理而不盲目,保证课堂教学的流畅性,避免出现无用或者断层等情况,达到课堂的有效甚至高效。
例如,在以“成长中的烦恼”为习作主题的教学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确定的目标如下:1.积极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成长中遇到的诸多烦恼;2.着力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善于解决他人问题的意识;3.积极帮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掌握彼此相互沟通技巧,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烦恼。基于此,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所遇到的烦恼,小组推选表达比较熟练的同学上台,创设出《说出你的心里话》这样的场景,教师作为采访者,小组代表作为被采访者,完成一次现场采访,同时可以连线现场的热心市民(其他同学)来帮助解决问题。上述情境是表演感悟情境的一种。对于高年级小学生来说,“成长中的烦恼”其实有着比较强的隐秘性,很多人一般不愿意说出来,然而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的方式,教师巧妙的利用学生互相间没有代沟的方式打开了心扉,建立了信任沟通的桥梁。很多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小烦恼,烦心事,也乐于听他人分享烦恼。同时,教师所创设的“采访”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的主动思考意愿很强,有很强的表达欲望,都希望能主动帮助小伙伴们。
三、实现有序指导,优化情境教学
首先,情境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观察。一些学生不会观察,所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是逻辑混乱、条理不清晰。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及近、从大到小、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等等一些有序观察方式。
如:在以习作主题为“窗外,___”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对窗外的环境进行描写。首先组织学生对窗外的景色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来口头表达,表达完之后,其他的学生进行点评并给出修改建议;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可以提示学生,描述窗外景色时,先进行总体性的概括,然后从远到近来描述远处的房屋、窗口的绿树,从大到小再过渡到小鸟、小花小草等。在组织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能让他们注意到平时容易忽略的很多细节,习作时会更加有诗意和细腻。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激发想象力。通过多媒体、语言、活动等方式,为学生展现丰富直观的材料,以此作为想象力发展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凝心聚力,各抒己见,在不同想法的交流汇聚中,学生往往能够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
例如:在习作主题为“20年后的地球”的课堂中,教师创设的习作情境如下: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现在要进行垃圾分类,请问大家平时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吗?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如果像以前一样不分类又会有什么问题呢?
在森林王国,有一场景:“垃圾分类”的讨论会开展,大家的意见分为两种,各持己见,收集很多资料进行发言:一种是以猴子为代表的,觉得垃圾要分类,一种是以老虎为代表的,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垃圾分类。假设你是垃圾分类的认同者,你需要写发言稿给反对派,要怎么写?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罗列观点,陈述理由:垃圾要分类,这样做,它具有哪些好处?怎样分类,他的根据是什么?谁来分类?相反的一面:垃圾不应该分类,它可以避免什么问题,这样有什么好处?听完双方的叙述后,师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一点评。在浓浓的情境很容易让学生将自己带入进去,各自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出版社: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作者:赖新元.2014.8
2.《现代教育思想》出版社:中央广播.出版时间:2006.12.01,
3.《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作者:李吉林.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