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6期   作者:  张海宁
[导读] 从根本上夯实语文基础能力,同时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继而培养其文化自信。
        张海宁
        沣西新城第四学校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1],是汉语最好、最优秀的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圣人思想的滋养,从根本上夯实语文基础能力,同时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继而培养其文化自信。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价值
                               引言    
        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营造国学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呈现出良好的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充分释放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特殊魅力。教师应从根本性方面着手,在整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之下,准确地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源泉,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内容,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增添靓丽的色彩。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可以说,提高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应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基础。
近几年新课改越来越深入,核心素养也在逐渐确立,教育部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相当重视,其中道德素养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要素,这也是严格贯彻落实新课改以及核心素养观的一大举措。
        二、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
(一)深入汉字,让学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汉字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通过解读汉字形、义、音等结构特征,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使学生对汉字加深记忆和深度解读,又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古代先民创造汉字的独特智慧和文化信仰等。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猜字谜》中出现“言”是指事字,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样子。“喜”是会意字。字从口,从壴(zhu)。“壴”是“鼓”的本字,意为“擂鼓庆祝”。[3]下面是“口”,指“欢笑”。“喜”表示人们在庆祝活动中欢笑。这样既能够通过汉字的文化意蕴激发学生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又能够促使学生了解的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品德内涵
        在小学阶段,应让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有所了解,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色彩,以《三字经》《弟子规》作为渗透优秀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三字经》《千字文》,让学生真正的在文化知识领域中体会到其中深刻的意义。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多,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尊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理,能够增加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感悟,更好地带领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三)沉浸优秀传统节目,体悟文化意涵
         近些年,我们围绕传统文化,推出了诸多文艺创新之举。比如《国家宝藏》这类电视节目,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国家宝藏》的编导将画卷背后的故事一一还原,让国宝在众人眼前“活”了、“近”了、亲切了。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中华文化也更能深入人心。事实上,在学校中,如果能开设此类相关的课程,让学生眼前惊艳,有利于我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给学生灌输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国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并且能够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2]陈发鹏.传统文化传承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影响的研究[J].名师在线,2019(19):11-12
[3]王红艳.浅谈如何实现小学教学课堂高效教学[J].知识窗(教师版),2018(12):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