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优化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6期   作者:张爱萍
[导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
        张爱萍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第二小学 472143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师生互动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率和师生的身心健康。      
        纵观现行小学语文常态化课堂,师生间能实现有效互动、真诚互动的并不多。低年级的课堂教师一问,学生齐答;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师一问,个别学生回应。合作学习、质疑探究,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缺少思维的碰撞,合而无质,疑而不思。
        针对以上情形,笔者主持了课题《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优化策略的研究》,力求改善目前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关系不对等、发言不均衡的被动局面。带领课题组的老师从互动理念、自我觉醒、教学行为的自我改善入手,把教学相长落实在课堂的细节践行中,在互动与生成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一、师生互动问答优化策略研究
        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到小学高年级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双向的,一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怕回答错了老师批评,同学笑话;二是老师提出的问题难度不适宜,要么在文中直接可以找到答案,没难度;要么难度过高,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此外学生有从众心理,大家都不回答问题,老师就以讲代答了。
        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成员通过营造“安全”课堂、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含金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1.不拘一格,让学生敢说
   “先举手,后回答”这是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常规。针对高年级学生“不举手,不回答”的情形,课题组的老师设法为学生减压。当老师提出问题后,既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让回答问题成为学生课堂主动行为;也可以教师点名后学生坐着回答问题,避免举手后站起来因心理紧张而语无伦次,或带动凳子发出噪音而不安。
2.逆转话峰,让学生正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当学生的思维偏离主题时,迅速逆转话峰,让互动走向正轨。
        如课题组闫婷老师在执教《20年后的变化》作文课时,抛出问题:20年后的你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学生发言都很积极。但是有一位同学说道:20年后的我会变成一个有为青年,遇到了头发花白、牙齿掉光、弯腰拱背的闫老师……这时同学们都哄堂大笑,课堂一度陷入混乱。闫老师灵机一动:你见到这样的我,还能认出我是你当年的老师吗?你会怎样对待老师?学生说:我一定能认出老师,会说老师好,谢谢老师!老师开心一笑:老师也一定能认出你,而且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你愿意吗?这位同学用力点点头。师生紧紧拥抱在一起,教师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3.问题接力,让学生妙说
        问题是课堂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把问题接力棒传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闫婷老师在执教《纳米技术就们在我身边》一课时,讲到“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有纳米技术的影子”时,教师倡议,让学生积极连麦互动接力,结果反响很强烈。女生韩亚楠提出问题:“大家大胆设想一下,未来的纳米技术会应用在什么上,有什么作用?”她点名后杨宇辉回答:“未来的纳米技术会应用到我们的鞋上,让鞋子不粘灰、不怕水、不变旧”。张彪彪接力道:“未来的纳米技术会应用到手术上,人们在做手术时不流血、不会疼、不会有误差”…… 课下,学生纷纷向老师反映,非常喜欢这种问题互动接力,在家长和学生面前当小老师,太有成就感了。
        二、师生互动课堂课堂非语言优化策略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柏拉曾经对语言行为传递信息的效果进行因素分析后得出了结论:课堂信息传递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有声语言+55%的肢体语言。可见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非语言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组织课堂,促进师生感情融洽,愉悦互动。


        1.心领会神,有序互动
        课题组的一年级李永红老师上完公开课后,大家普遍认为她的课堂师生配合十分默契,课堂井然有序。当老师双手击掌或一只手的食指顶另一只手掌心学生立刻安静;当食指向下画圈他们的学生便开始小组交流;当老师竖起拇指学生立刻夸赞其他同学:棒! 棒! 你真棒!......教师的肢体语言成了组织课堂的指挥棒。
2.神情再现,愉悦互动
        李永红老师在执教《狐狸与乌鸦》一课时,让学生通过神情和动作演示来表现狐狸的狡诈贪婪。学生模仿狐狸“咕噜噜”的转动眼球,见到肉时馋得直流口水,舌头不断地在嘴里打圈。这些神情、动作的表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愉悦互动。
        3.感官体验,全员互动
        课题组的王秀丽老师在执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以手代脚在黑板上演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让学生也动手把自己的五个手指肚当作小圆片巴住墙,手指当作细丝,大拇指当作嫩茎,体会“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以及细丝的变化,感受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通过调动感官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互动,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三、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互动优化策略研究
        著名的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说:“教学离不开必要的礼仪、必要的规则、必要的秩序、必要的神圣感。”在线上教学时,大家通过对课堂仪式感和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有效突破了线上教学的师生隔屏障碍。
        1.恭敬侯课,舒心互动
        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课题组的闫婷要求学生候课礼仪如下:
        教师和学生都要穿戴整齐,坐姿端正,态度认真,提前5分钟到直播间。教师要化淡妆,露脸直播,上课时保持微笑,注意直播环境干净、高雅,给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学生的听课环境要安静、整洁,书桌学具摆放有条理。这样的候课礼仪师生都敬畏课堂,确保了师生都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师生舒心互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一字之师,真情互动
        “一字之师”是课题组冯新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语文课堂约定。在学习《在柏林》一课时,学生杨家辉对冯老师的书写提出质疑,说“嗤笑”的“嗤”字老师写得不对。老师当场声明:如果真是老师错了,就要拜师,拜学生杨家辉为老师的“一字之师”。课堂上经过同学查字典核实,的确是老师写错了。当晚冯老师专门为杨家辉写了一幅字,第二天早读时间举行拜师仪式,并拍照留念。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冯老师一字之师礼仪,培养的是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严谨治学的品格。       
3.电子教鞭,助力互动
        写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为了把书写教学落到实处,冯新祥老师下载了电子教鞭,在线上教学时,能够随时在电脑屏幕上进行书写演示.如执教《腊八粥》一课时,专门用电子教鞭演示“腻”字的书写,并口头讲解——“细腻”的“腻”,左右结构月字旁,二贝假戈(弋)来帮忙。这样教学的效果就很好,当天的作业就没有一个人写错。
        4.补白游戏,情趣互动
        针对低年级孩子上课的持续性差,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课题组的成圆老师巧妙地设计游戏、竞赛、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执教《彩色的梦》一课时,她让孩子们大胆想象:你想用彩色的铅笔画什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补白想象,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想象丰富且有创意。在生字教学中,采用“猜字谜”“开火车”、“找朋友”、“变魔术”“打地鼠”等游戏,把枯燥无味的生字教学变得妙趣横生,寓教于乐。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题组的老师通过调查分析、观察实验、课例研究等方式,积极探求寻我校语文课堂师生有效问答、非语言交流、多媒体环境峡的情境互动等优化策略,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师生互动风格。同时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兴趣,形成了浓郁了的教研课改氛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