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6期   作者:尤丽
[导读] 传统教育模式下,小学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常常缺乏学习自主性。
        尤丽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校643000

      【摘要】传统教育模式下,小学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常常缺乏学习自主性。这是因为学生们多是被动接受语文知识传输,他们是精心计划下的按部就班学习,机械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和逃避心理。为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任务布置等多方面入手,给学生更多自主规划、自主拓展、自主应用语文学科知识的机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学能力    教学策略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教学成果的重要衡量因素。缺乏足够自学能力的学生课堂上积极性不够,不仅上课不能做到积极讨论、积极回答,课后的作业也存在部分学生的拖沓状况;另外,学生们语文学习过于机械,回答问题都是标准答案的模版范式,缺乏自主思考;课后时间仅仅用来刷题或玩耍,或者趴在桌子上睡觉,很少对语文知识总结或者进行课外阅读。这些现象都会极大损害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良性进展。为此,教师要进行更加长久而彻底的“助学”模式,让学生更充分享受到“主学”的乐趣,感受学习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1、自主检索,丰富教学资源
        伴随着科技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开拓,教学资源有了更多获取途径,教学设备也日益先进。这就需要教师因时而变,有更加清晰的教学思路和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播方式上,教师可以通过口传面授,亲自指导,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投屏、在线互动,还可以通过剧场、实践活动,开拓教学路径;在课堂环节设置上,可以增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份额,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和自主操作、自主展示,提高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例如,当下小学课程都有要求开设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语文老师就可以和计算机老师协调进行“综合课堂”尝试。以“网页上的汉字知识资源”为题,语文教师事先对适合学生检索的资源进行安排,告知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在课堂开始之间进行导入,例如:同学们好!今天让信息技术老师给大家来一堂特殊的汉字检索课,大家好好学习,保准大家会收获很多乐趣。在这样别开生面的开场后,学生们会更加关注教学内容,课堂更具乐趣,一堂课上可以学习两门课的内容,简便又高效。接着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带同学们寻找相关的汉字数据库,并引导学生在相应数据库中自主探索,接着,老师可以就一个数据库中的条目进行解说,让同学们了解到这个汉字的来源和检索方法。这无疑是网络背景下积极运用学习资源的创举,相信学生通过基础的知识学习和检索规范的领悟,他们的学习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
        2、翻转课堂,师生互动强
        以翻转课堂为例,翻转课堂正是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站上讲台讲课,这已经实现了身份转换,学生敢于上台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们互相激励,及时故障,给上台展示的学生坚定的力量和振奋的勇气,鼓掌不仅是给他人,也是给自己带来内心的满足。
        在进行相关内容的展示时,学生如果遇到卡壳点,老师就可以及时引导,比方说学生在古诗板块的背景知识讲错了,或者是不记得了。老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巧妙化解尴尬,学生“武”字的读音不会,老师就可以问大家:小亮在这里停顿了一下,看来是想考考大家这个字的读音,大家谁能接上?既巧妙化解尴尬,又能以提问方式帮助大家进行知识记忆。在同学写出这个汉字之后,老师可以进一步讲解“武”这个字的历史词源——“止戈为武”,讲解可以拆分的汉字,同时又让了解这个汉字的原意和历史演变。老师还可以给大家拓展讲解汉字的六种基本构字模式,指示、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让同学们搜集相关的材料,下节课继续展示,以一个或一组字形为案例进行展示,可以让同学们有更大了解兴趣,也更加直观、清晰。
        3、积极提问,思维碰撞
        语文课堂的内容丰富多彩,而同学们如何更好地掌握并消化这些知识,获取更多学习的灵感和乐趣,更多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深度。语文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同样需要更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处理,将知识整合成一套更系统、更全面的思维地图。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随取随用,自由拓展,就有更多表达的空间,这将极大提高学生们的语文学科自学水平。
        对于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而言,最重要、最基础的就是提问内容的选取,而选取的最基本标准,就是对学生有实际的帮助性。可以是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可以是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可以是帮助同学增进理解。无论具体是有怎样的帮助,对帮助学生毫无裨益的问题都要仔细筛选、剥除。而筛选的重点,就呈现在问题是否联络课程重点,是否体现了主题。呈现的效果,就在于重点问题、典型问题是否选取得当,这首先是对提问者,即老师自己对教学重点的把握上。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方法提醒我们,教师需要用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也对自己的思想加以反思。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检索文章的中心句,同学们可能在文中、文首、文末找到不同的重点句和段落。这样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需要老师给出一定的提示,比如提示位置、提示重点思想,帮助同学们进一步进行筛选,在此过程中,有所取舍,也进一步加深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先不急于公布答案,让全班同学踊跃参与,举手表决,让更多腼腆同学具有参与感。老师要注意提问要有逻辑性,根据文章脉络进行提问。文章是总分式或总分总式,所设立的问题结构和问题类型都会有所区别,老师提问的重点也应该据此有所倾斜,这又归结到我们强调的详略得当这个问题上来。有重点的课堂提问是高效化的,重点问题的选取是帮助学生和老师共同进步的过程。尤其是老师,在选取重点问题的过程中,一遍一遍加深对重点的认识,能极大促进自身知识水平的提升。
        结语
        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挺立个体的重要教学举措,这一过程伴随着学生的自我调整以及师生教学关系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
        1、尹玉捷.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能力--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4:80-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