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2期(上)   作者:何江梅
[导读]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习得、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
        何江梅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新兴小学 525424
        摘要: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习得、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学习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笔者就从自身多年教学实践出发,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做了深入的探究,总计了立足教材、创设情境、挖掘文本、横向联结、强化理解五点方法,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相信大家可能也会有同样的困惑:很多学生在课下,或者是语文实践活动中能说会道,但是在课堂中如果让他们阅读某篇课文,然后发表一下自己的解决时,往往就变得沉默了。哪个课堂上没有一个吱声的。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薄弱。学生在阅读中并不能够深入的、透彻的理解文本内容,自然也没有什么要说的。笔者任小学语文教师多年,有感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薄弱,因而一直在探究提高的方法,有些收获,现归纳如下。
        一、立足教材,重视课本阅读
        纵观各地语文试卷发现,其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大多取自于课外,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对此都很熟知,而且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我们将目光转向了课外,忽视了课本的阅读,选取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练习。但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之作,而且是由编者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精心挑选的,无论在语言,还是在思想情感上都是无可挑剔的。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内容时,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中对自己儿时的伙伴闰土的描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所以,学生对于此人物的形象分析也很多兴趣,尤其从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的巨大转变,能够给学生以很大的触动,而且这以人物形象、个性的转变也揭示了本文的主题。通过阅读本文,使学生对于人物形象,以及文章主题将会有更准确的把握。在教学这些现代文名篇时,我们要进行认真备课,弄清文章内涵,注重知识点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认真训练能力,紧扣典型语段剖析,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培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微课依托于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能够将影像、声音、文字、图片有序的整合在一起,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也最受小学生的喜欢。我们可以借助微课的优势,更有力的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理解上能够更加容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内容时,本文记叙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像过草地、过雪山,渡过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赞扬了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然而,学生对于长征这段历史学生是非常陌生的,虽然他们能够通过阅读读出诗的豪迈和韵律,但要想真正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笔者就利用微课带领学生简要回顾了一下这段伟大的历史。本诗中所提到的事件的场景,过草地、过雪山,渡过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都在微课中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在展示了出来,并且笔者将红军的整个长征路线在地图上描绘了出来。微课的最后放上了两幅绘画作品,分别是沈尧伊《革命理想高于天》,还有李可染的《长征》,都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在微课结尾则以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做结:“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看完整个微课,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懂得了何为长征精神。如此一来,在理解文章的难度上就降低了不少,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挖掘文本,探究深度广度
        能够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本都是非常经典且精彩的文本,这些文本无论是在思想境界上,还是文学艺术上都具有非常高的成就。可以说,这些文本都是非常具有深度的,也是非常具有广度的。

因此,想要在细细品读中感悟文本思想核心等,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挖掘文本的深度与广度,使之对文本内容形成横向、纵向上的综合认知,进而对文本本身产生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详细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对文本作出正确的解读与评价。
        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了解文中所写的两三件小事,并让他们说说作者如何通过这二三件小事的描写来实现“以小见大”,进而将鲁迅先生的为人处世十分细腻、逼真地描绘出来的?这些思考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纵向上、也就是深度上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将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其生平事迹(课文提到的除外)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对鲁迅先生产生全面且客观的认识。这些对学生来说属于横向上、也就是广度上的认识。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从文本内容本身的深度、广度上对文本进行深刻的解读与剖析,又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四、横向联结,深入文章本质
        横向联结就是要有单篇教学的整体观,培植学生整体感知、前后融通、深入研读的阅读思维。例如,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内容时,我们先整体感知,概括出主要的事例,为比较阅读做好了铺垫。然后开展两步比较,一是比较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相同之处;二是比较同样的事例为什么在记叙文中生动具体,而在议论文中却寥寥数语呢?为什么要用三个事例?这样的比较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从关注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关注事例的表达上,进而关注事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上。横向联结更要有单元学习的系统观。可以针对一个主题单元,寻找单元内容蕴含的关键性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等,用知识树、概念图等来对同类知识做一个汇总和提炼。如部编版四上第一单元写景文,呈现了“按时间顺序”“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等几种不同游记的写作顺序,如能把他们放在“写景游记”的类中思考,就能串珠成链了。
        五、强化理解,实现板块推进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要试着自己先解读课文,不仅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得,而且关注遣词造句、独特的表达以及篇章结构。一边读一遍思考,如果让我来教学,我会“教什么”,我会“怎么教”。
        例如,《草虫的村落》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课文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写了作者置身于田野乡间观察小虫子所看到的景象以及所产生的联想。文笔细腻,字里行间充满情趣,表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基于对原文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笔者将其教学分为四个板块:读者意识,不可或缺;虫之情趣,文之情趣;缘文入境,表达情趣;品味“意义”,感受意蕴。四个板块,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推进,使教学渐渐走向文本的深处,引领学生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在学生自主读书,潜心会文之后,进入交流环节。有了之前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交流中能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品悟其中的情趣,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时而给予赞扬肯定,时而点拨引导,时而创设情境,展开对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品味字里行间的情趣。
        总而言之,阅读不仅仅限于学校,我们要让学生把阅读带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所,甚至是旅途中、生病时都离不开阅读的陪伴。我们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真正萌发对阅读的兴趣,自觉地、自主地开展阅读活动。因此,就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努力,不遗余力的不断探索,进而真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彭益.浅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07:90-91.
        [2]吴云萍.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有效性研[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12:109.
        [3]朱增兵.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18,(21):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