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2期(上)   作者:郭蓉
[导读]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郭蓉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丰荫明德小学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传统是千百年来先哲们留下的智慧精华。中华传统文化不但有文化的思想、还有为人处世哲理,这一切都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小抓起,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点。通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养成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优化知识结构。因此,笔者认为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使用,不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语文阅读
        引言:中华传统文化如辰星如烟海,是我们做为每个中国人的宝贵财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需要点滴渗透,并非朝夕可以实现。学生通过小学语文培养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但学习文化,更学会做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所以要不断地总结和提高方式方法,不但要把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也要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习的过程生动形象有意义。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和“洋文化“的渗透,很多学生对外国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进行了解,却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样的现状和背景,语文教师如果仍然按照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方式传授传统文化必将遇到很多障碍。
        倡导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笔者就此内容浅谈几点如下:
        一、合理使用渗透方法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阅读中,要求老师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课标和教材相关知识的结合点,使渗透的内容具体化。小学阶段6年的时间中,应当采取不断时段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小学1、2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只能阅读一些比较简单的文章内容,这时,应该以《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内容为主要阅读内容。在小学3、4年级,学生的年龄逐长,可以增加阅读《论语》、《诗经》等内容,在小学5、6年级,学生可以增加阅读《孟子》、《道德经》等内容。读背理解相结合,使学生在了解内容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习其蕴含的传统道德。
        二、深入挖掘阅读教材
        “腹有诗书气自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与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合。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而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的精髓被学生吸收、积淀,学生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充分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各种道德因素、人文因素,也要从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出发,提高语文阅读的技巧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要深入挖掘阅读教材,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体会,通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内涵的丰富,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提供帮助。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科学选择阅读作品。阅读的内容应当具备传统文化的思想且内容丰富多样化,通过讲解重点语句段来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内涵的感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将传世的段落抄写并背诵下来,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吸收,为学生古文的阅读能力及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双向提高打下良好基础,短小精悍的小文所蕴含的深刻的意义,在阅读中不断地体会和深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汲取文化的精华,积累提高。
        三、多样化教学形式
        在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时,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特征,开展差异化教学。比如在低年级阅读过程中引入小游戏,比如“猜灯谜”等,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在中年级阅读中可组织开展讲传统故事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在高年级阅读中,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展开个性化探究,可以开展对对联、作诗等课堂内外的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
        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渗透,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要素。比如在低年级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神话故事教学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中年级阅读中可加入古诗词诵读等内容;在高年级阅读中加入具有更深意义的《论语》等四书五经和四大名著等的精华内容。
        四、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新课标指出应该: “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方向”,“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强调学生的需要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明确了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就需要改为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老师需要对课文做出有自己独特理解,从而才能全新的视角引导学生体会、领悟文意和匠心。比如在古诗《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本诗前面部分描写的是自然界风景;后两句写意境,在景物带入哲理、情势于融入无形间。诗人在登高望远之时感受到无限地震撼从而悟出:人生需要不断登高远望,才能有机会开拓新境界。本诗尽管只有前后共二十字,却以举重若轻之势,绘出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景色,其意深远、耐人寻味。自问世以来不断被后人引用,借诗寓情以表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指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
        辅导学生阅读中国历代古典文学名著,也能从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读书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穿插和融入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比如学生通过对“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等的选读,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的人文、历史,英雄人物的气节,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形态,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六、传统文化阅读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渗透。
        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与传统文化阅读相结合。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生活场情中感受到真实的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悟。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古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作者北宋王安石)。本诗描写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元旦之日天下安宁的动人景象。本诗不但抒发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在当时具有变革新政的思想抱负。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发言自己家在过春节时有哪些不一样的风俗和特色,讲解不同民俗的意义并让学生回家跟家人分享感受等。
        七、重视课外阅读
        重视课外阅读,它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益拓展和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自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获取课外的语文知识内容。在课外阅读中,不同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新的阅读兴趣,不同于课堂上的学习压力,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积极思考增加知识面,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之间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和读后展分享等活动,激发不同学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结束语
        综上所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的在课堂内外的共同努力,必将发扬光大。从小学习让中华传统文化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中国的精神,共同努力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的文化之林。中华传统文化的春风细雨,必将浇灌每一个中华儿女,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伴随学生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吴海燕.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途径[J].小学生(下旬刊),2020(11):38.
        [2]宋晓玲.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20(05):97.
        [3]杨卫卫.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