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2期(上)   作者:龚文星
[导读] 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
        龚文星
        四川省成都市培华小学 610051
        摘要: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也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赋予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更高的期待。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小学语文课程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加强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的功能却没有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应当着重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接下来,本文将立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研究,进一步论述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不够多元化,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提起兴致,缺乏学习主动性,这非常严重的浪费了语文学科内容的优势。在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下,这种情况逐渐减少,教师能够使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教学,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研究
        (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在小学阶段,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必须以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前提。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效率的高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在此期间,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过程打下良好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思维认知的阶段性特征,学生的知识积淀与学习能力有着明显的欠缺,又不能够充分的认识语文的重要性,不能静下心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容易对教师产生极强的心理依赖。与此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缺少有效的吸引力。教师是课堂的主导着,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构建起对语文学科的认知,自然不会在语文课堂当中投入充足的精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决定行动的重要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如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创新,是进一步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部分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以及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往往习惯性的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目标”视作教学的全部,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长久的处在被动的尴尬境地当中,导致语文课堂陷入了紧张的情绪以及沉闷的气氛当中,缺少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时间,不能深入的理解和消化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从而加剧教学实效性的下降。
        (三)教学内容方法比较单一
        语文是一门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的学科,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身为一名小学语文任课教师,在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既需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教材内部的知识,更要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同时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但是,在实际情况当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虽然篇篇是经典,但或多或少已经与时代脱节,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足以支撑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在语文教材中,缺少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框架,难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严重的抑制了教学效果的发展和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一)结合教学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经过调查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能够发现,小学生普遍依靠直观的认知方式和认知习惯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由此可见,学生们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的原因非常简单,纯粹是因为“好玩”、“有意思”。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密切相关。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粉笔加黑板”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中不停添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完成学习任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使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击鼓传花”的游戏,伴随教师的“鼓点”,学生依次说出生字的笔画,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在脑海中过一遍汉字的写法,从而提升学生对汉字的把握。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游戏,教师从课本中挑选任意生字,并用这个生字组词,每一名学生按照顺序进行接龙,从而在潜移默化当中提升学生词汇量。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中表现更加出色。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习体验
        小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外部环境,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进其中,让教师预设的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正面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有效的吸引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当中。
        例如,教师在执教《司马光》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与之相关的动画,初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随后,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头饰,并由教师分配好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还原了课文当中的情境,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巧妙提出问题,拓展学习内容
        通常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向学生提问,以此检测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效果。但是课堂提问的功能并不仅局限于此,教师更应当合理的借助课堂上所使用的问题去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知识,同时对学生的思维产生良性的引导作用,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今后更加深入的语文学习做好准备。
        例如,教师在执教《在牛犊子里旅行》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程导入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为什么可以在牛肚子里旅行呢?”随后,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接下来,教师为学生讲解课文,让学生知道所谓的“在牛犊子里旅行”,其实是牛的反刍现象。此后,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有反刍现象的动物有很多,你还知道有哪些动物有反刍现象呢?”同时,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动物图片,从而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掌握更多知识,接受科普教育。
        (四)小组合作学习,深化学习认知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因此需要教师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弥补,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认知进一步深化。
        例如,教师在执教《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的相关内容。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以此为主题,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教辅书籍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辅助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比如让一名同学查阅生字的读音,另一名同学画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等。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这篇课文,掌握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只有教师付出心血,才能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清街.轻负高效,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回归本源[J].祖国,2018(15).
        [2]毛海燕.聚焦核心素养  构建高效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2):21-23.
        [3]毛金花. 课堂  生命价值的体现——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寻和思考[C]. .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2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