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如娟
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东关小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工作逐渐深化,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新形势,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从而实现高效教学,有效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吸收更多知识。那么,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接下来,本文将立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中间取得了广泛的认同,并积极的引进到自身的教学工作中。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充分的研究并明确,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学生并未掌握,但应当成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思维模式、性格特点、认知水平等层面有详尽的认知,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研究
(一)学生学习被动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更加倾向于将大量的课堂时间应用在对学生的单向知识输出上,导致学生长期处在被动的境地中,导致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以体现,不能有效的发挥主体作用,只能被动的接收知识,习惯于接受教师的讲解,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会被逐渐消磨殆尽,甚至出现不能独立完成课后作业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更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在思维和智力飞速发展的小学阶段,若是长期使学生处在如此境地当中,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造成“高分低能”现象。
(二)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依然全凭“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并且始终不能跳脱出教材,做不到“用教材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多的使用分别和黑板,也导致教师很难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冲,按了好奇,能够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长时间不变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逐渐下降,难以在语文课堂中提起兴致,使得教学工作进一步僵化,学生很难在这样的语文课堂当中获得发展。
(三)缺乏实践锻炼
在如今的时代下,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断增加,课业负担很重,出了在校期间的学习之外,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想要让自己的孩子变成知识渊博的人,又会为学生报名各种形式的课外班,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如此一来,学生的休息时间被不断压索,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不断减少。长此以往,学生在休闲娱乐、社会实践活动上付出的时间便会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孩子的平均值,进而导致身体素质不合格,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形成了一个闭合的恶性循环。
二、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一)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一般都会进行备课工作,在此期间,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整理,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缺乏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只是通过自身的主观臆断,认为学生没有思想,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如今的小学生要比以往的小学生更加成熟,并且能够通过互联网、课外书籍等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积累一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到现阶段小学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思考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不同学情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起点,实现教学任务的细化,让学生从一个合适的起点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讲评学生试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清楚的知道这张试卷中的易错点,以及每一道问题的得分情况,在课前进行统计,并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了解哪些问题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哪些问题是个别学生存在的,哪些问题又是因为粗心大意,审题不认真等主观因素造成的。用这种方式缩小教学起点的搜索范围,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定多层学习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存在个体化差异,而且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让所有学生达到相同的标准,显然不合常理。针对此,教师应当为不同基础,不同认知,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的发展始终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不会因为教师的要求超出自身能力范围而产生挫败感。
例如,教师在执教《夜书所见》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设定多维化的教学目标,让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意识薄弱的学生熟读并背诵古诗,同时对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和感悟即可;而对于学习成绩优秀,基础扎实的学生,则需要要求他们在理解古诗含义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鼓励这部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强化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三)加强课前预习引导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预习工作。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让学生发现预习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的总结和归纳预习过程中不会的问题,从而找准学习的起点。提前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对知识有初步认知的情况下,进行深入的学习。
加强学生对学生预习的引导,并不是意味着用强制性的手段以及在家长的监督下,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课文,而是要在读通课文的前提条件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探究,感悟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体会创作背景,并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题目。在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进行深化掌握,从而将知识理解透彻,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拥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更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四)灵活控制课堂节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教室上课的过程,可以被简单的概括为教师执行教案中教学流程的过程,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只重视了教师的“教”,却忽略了学生的“学”,达成了“知识目标”,却没有完成“情感目标”以及“能力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进度,应当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便于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掌握新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又非常清晰的认知,并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察。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适当的插入一些更加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保持对语文课堂的积极性,在完善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注意力的把控。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教师付出心血,才能让教学效率不断提升,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成绩不断发展,成长为合格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高静.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64.
[2]沈付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例谈[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72.
[3]周立聪.克服阻力,创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2):57-59.
[4]毛海燕.聚焦核心素养 构建高效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