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四川省古蔺县蔺阳中学校
摘要:问题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意识,调动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便会带着问题去考虑,最后解答教师的问题。问题的教学模式,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让他们开动脑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采,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相应的提高。因此,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问题教学 语文兴趣 教学模式
正文:国家对于高中语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采取创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教学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问题教学模式改变固守的枯燥的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热爱语文,才会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开动自己的脑筋,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本文意在探究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切问题,学生回答
教师可以设置教学问题,让学生都是思考后进行回答。或者让同学们自己设置疑问,其他同学来回答。这种巧妙的设置问题的教学方式将会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在问题中进行独立思考。学生会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会爱回答问题,解答难题。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中,教师便可以首先布置问题,如这是伟大主席毛泽东在什么情境下写的一首诗?具体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他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同学们如何翻译下来呢?学生们便会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和思考。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先预留十五分钟,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翻译,并且想象并且描绘出毛泽东在写这首诗创作出来的情景。将这首诗的景色转化为画形式展现出来。随后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同学们自主思考后回答,并且学生也要展示自己刚刚画出来的景色。如此一来,教师可以充分让学生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他们便会体会到诗中的景色,精心钻研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找一位同学进行慷慨激昂的朗读,其他同学想象诗中的内容,在自己的内心中描绘出一幅画面,体会伟大诗人毛泽东在作诗时观看到的美景与真实情感。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诗中的内容,学会作诗的手法。之后老师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讲解。最后老师还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自己作一首诗。
二、利用多媒体,设置问题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
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的教学中,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置一些问题。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这种特点,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特点进行教学过程的完善。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这种特点,展现出荷塘的美。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展现几张关于荷塘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到荷塘的美。之后让同学们分享观看荷花之后的感受。随即教师播放关于荷花的小视频,并且配备原文的朗诵,与此同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荷塘的美丽。紧接着,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现问题,询问学生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真正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教师可以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朱自清先生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教师让学生自主回答,每个组选取一位代表,总结出两个问题的答案,并且每一组还需要提出一个问题,让其他小组进行回答。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还能够调动他们提出问题,发展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这种方式,同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学生便可以深入到文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式,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学习中。
三、举办问题小课堂
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小课堂这种形式,为高中学生的枯燥学习,带来一丝乐趣,同时也能够在开设小课堂中学会更多的知识,弥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同时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进行取长补短,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完一章的内容之后,开设一节问题小课堂,让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之后列出五个重点问题,然后让学生在上课时,之前你问我答的游戏方式,进行学生对学生的问题提问。比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每位同学可以提取五个词重点词,或者是五个关于本文的问题,让其他同学进行文言词汇的翻译或者问题的解答,最后表现优秀者获得“文言文达人”的称号。如此的你问我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巩固所学内容。锻炼他们的临场应变能力,看出他们对知识的巩固程度如何。找出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当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够对薄弱之处进行加强学习。
结束语: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问题教学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那学生运用自己的语文观点进行问题的解答,对于他们对今后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获得最优化。
参考文献:[1]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 向成俊. 课程教育研究. 2019(51)
[2]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分析[J]. 周玉红. 中国校外教育.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