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丹
浙江省诸暨市海亮教育集团
【摘要】一直以来,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究其原因是许多人认为语文本来就是母语,母语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额外的系统学习。这种观念也体现在许多一线语文教师的身上,这就使得语文学科越来越趋向于工具手段,而忽视了其人文内涵。本文从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着手,分析现状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专业素养 提升策略 有效课堂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呈现的“和为贵”、“乐交友”;杭州G20峰会文艺晚会上突出的江南韵味、中国气派;2017年央视春晚所追求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以及最近大热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的一种独特体现。母语正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语言文字的浸润,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一、教育环境现状分析
1、忽视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但当前,许多人认为母语的掌握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额外再进行学习与提高,所以对于语文这一学科,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就导致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艰难和指责中前行,许多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是效果不尽人意。
2、教学要求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在以“分数”和“教学质量”为本的今天,对考试指挥棒顶礼膜拜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为了应对“高考”、“中考”,甚至于小学的择校考试,许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是不管你是否采用“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方式,只要最后分数考得高,就是优秀的教师。在这种被曲解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只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落实”,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一笔带过,将原本属于基础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变成了考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价值只体现在那点可怜的分数上了,使学生成为了只会读书考试的工具,而不是具有真情实感的人。
3、教学内容受到市场文化冲击
市场文化是多元的、复杂的,这其中既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也不乏消极的负面影响充斥其中。我们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所以当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时,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比如一些革命题材的文章,学生对于其中英雄人物的做法采取的态度就是淡漠的,难以与课文形成共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学而无用的思想。再如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量粗鄙的网络语言也随即出现,它破坏了文字的优美与准确,对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文品的下降直接导致的就是人品的下降,这种连锁的反应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而且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分析
1、忽视自我提升,不注重知识更新。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近代的小说、散文,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要有深厚的文学积淀。但是现在的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只会课本上的那点知识,知识储备远远不足。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要有带领学生找到水源的能力。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代人必备的技能。但是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喜欢“吃老本”。更有甚者,整天只知道看考纲、改试卷,对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和动态几乎是不了解的。像这样封闭、呆板的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怎么会得到提升,我们的教师自身又怎么会提高呢?
2、唯教参的“本本主义”,教学研究能力欠缺。
我觉得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学水平固然重要,但教研能力更为重要。
但是现在绝大多数的教师只是具备了教育能力,教研能力很欠缺,对于教材上的内容,总是严格依照教参备课、上课,人云亦云,缺少创新精神。这种教研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有深入思考,深入学习的意识。不盲目跟从,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学会独立思考,择善而从,同时也要求学生这样做,在思考中进步,在思考中提升。
3、课程改革流于形式,热衷于表面文章。
当下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现在各种教育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课都不知道该怎么教了。确实,我本人也经历了各种花样繁多的“新课改模式”,一会儿是各种卡片摆满黑板,又是唱歌又是跳舞;一会儿是多媒体课件霸占整个课堂,仿佛课件展览;一会儿又是教师讲课5分钟,剩下的都教给学生自学等等。我觉得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变化,都不能偏离教学这一主线,表演、作秀不应该是语文课堂应该有的现象。无视学生的存在,把课堂变成了教师自己表演的舞台,忽视文本的核心价值,这种所谓的教育模式不仅让学生学无所得,还会使文学作品得到歪曲、践踏。所以在语文教学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知识一定要存有敬畏之心,上课不能任性,学习不可随意。教学模式可以有,但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切不可只做表面文章。
三、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1、注重教师自身专业成长
学校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应该多创造学习的机会,帮助教师进行业务能力的提升。可以采用自学和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比如定期开展讲座、听优秀教师的报告、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示范课、观摩课等等。培训之后要有反馈,要有心得,要有汇报交流等,避免培训流域形式,真正做到急教师之所需,确保培训的实用性。
2、注重观念更新
观念的更新对语文教师来说至关重要,知识的传授、情感的熏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都应该是语文学科所要力求达到的境界。用新的理念充实自己,实现有效教学。
(1)回归课堂本位。
语文课堂要尽力落到实处,每节课都要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除此之外,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使三维目标有效落实。
(2)注重多种教学法的结合
讲授法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掌握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多种教学法的结合。比如在学习有关实物的知识时,可以采用观察法;在涉及到一些难点时,可以采用演示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恰当使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以看出,学会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人只有在反思中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在不断的摸索中达到新的境界。但是反思也不是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找出课堂上的闪光点,这其中既包括教师教育机智也包括学生精彩的发言。第二、找出课堂教学中的遗憾之处,这里所说的遗憾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预设不足或处理不当之处。第三、提出改进措施,这一点至关重要。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学生心中种下民族文化的根,为培养当代社会所需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自我改变,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真正打造出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专著
(1)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期刊
(1)于漪:《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6.10
(2)全昌雄,赵明香:《论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文学教育:中》,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