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
合江县人民小学南关校区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定义与新的价值,语文课堂不再是语文理论的教与学,而是提倡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过程,形成语文学习思维。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讨论了借助有效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将学生的问题意识用于语文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情境;教学问题;思考
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认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借助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和诱导,让学生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语文学习十分强调学生语文学习思维的形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有效问题情境,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在参与语文活动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的提升与突破。
一、在故事教学中设置问题
语文知识遍布学生的生活中,但系统性的学习字词句,理解段篇章还是在小学阶段,在学生初步接触语文学习时,对于新奇有趣的语文知识更感兴趣。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语文知识、人生道理和故事融合在一起,借助故事的讲解和阐述,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促使学生接触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能获得一些道理。通过故事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故事情节,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十分好奇,借助着学生的探索欲望,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并分析故事中出现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挖掘故事背后深层次的内涵,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首先,借助故事设置问题需要把握时机,教师要充分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并适时开展故事教学。例如,利用故事导入新课时,在教学问题的设置上就需要充分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让学生将学习目光放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其次,要根据教学对象进行具体分析,如低年级的学生就选择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或卡通故事,高年级学生可针对性的选择名人故事和历史人物故事,但究其根本,教师所讲解的故事需要蕴含一定的道理,并与课程内容相联系。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能够让学生的情绪受到引领,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释放出来。最后,故事教学的形式应该具备多样化,教师不仅要形象化的讲解,还要鼓励学生讲解,学生既要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的故事,善于发现故事描述的具体事件,涉及的具体人物,应该通过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针对具体的授课内容,可以将组织学生复述教材中选入的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等,教师再根据学生复述的故事设置教学问题,从而更好地启发并指导学生的学习。
二、借助生活情境设置问题
从生活化教学的视角出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助理,立足于生活经验,借助学生可以接触到的,看到的,能够理解的事物,开展语文教学,能够直接拉近学生与学习之间的距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客观分析教材中知识点的编排,各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更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创设富有实际价值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与生活实际高度相关的学习内容。这一教学方法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灵活变化,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紧随时代的步伐,充分迎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与迁移,促进学生通过教学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
例如,《琥珀》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课文中采取的语言文字简单易懂,而且描写生动,学生通过文章的阅读,会想象出琥珀的具体形成过程。但这也要基于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深度理解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琥珀的机会不多,教师可根据学生仅有的生活经验灵活设置问题,将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教师:“从‘琥珀’这两个字来看,大家猜测琥珀和什么相关。班上有很多同学都喜欢研究恐龙,也看过很多恐龙的动画片或科普电影。这里就要提到一种物质,即恐龙化石,它为我们研究恐龙提供了很好的原材料。琥珀就是化石的一种,它是怎么形成的呢?琥珀形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学生对于琥珀的理解也能够从化石的概念中拓展出来,从而达到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开展教学的目的。在学习《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时,教师可以展示纳米机器人在工作时的短视频,由于纳米机器人很小,小到可以在人的血管中自由游动,对于血管中的堵塞可以有效清理,而不至于损伤血管,这为脑血栓和动脉硬化的病人带来了福音。大部分学生平时对纳米技术的关注不高,而列举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从学习内容转移到生活实际应用上来,体验到科学的魅力。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使用的物品或接触的技术,发现在哪些领域有纳米技术的存在。
三、借助学生疑问设置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当的提问能够激起学生的主动思考,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问题的设置,使得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疑问,使得学生质疑课本、质疑教师,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分析。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的疑问、质疑,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的切入点,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主体性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在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疑问设置问题,促进学生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思考。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质疑,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创设可以提出提问的氛围和环境,并合理设计问题。
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组织学生围绕该课文开展研究性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为了发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问的能力,教师要从课文主题及具体的人物形象入手,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并通过课文内容产生个性化疑问。教师:“大家认真阅读3-9自然段,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有哪些?他的人物性格,除了神机妙算、机智勇敢还有哪些呢?如果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你认为诸葛亮还有哪些特点?”有学生站在曹操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站在表扬诸葛亮的角度,可以说他神机妙算;但如果站在曹操的角度,我可以说诸葛亮耍心机吗?”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者是从不同的方面揣摩人物形象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认可学生的说法,并组织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和分享的权利。学生提出的疑问变为学生探究问题的立足点,而学生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又变为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个性化理解,这实际上对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有帮助。
总之,致力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上要投诸更多的心力,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方式,借助不同情境中的问题设置,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深度思考,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外,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陆晓琴. 小学语文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究[J].语文天地,2018(7):22-23.
[2]尼玛央金.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南国博览,2019(2):270.
[3]周相兰.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