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旭
安徽省阜南实验中学236300
摘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育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以应对高考,更要求学生具备超高的文学素养,成为高质量的人才。在高中语文方面,教育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些年来,高中新教材中古诗词的比重有所增加,古诗词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策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中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诗词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理解古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让学生从古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古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古诗词的阅读量,提高古诗词的品鉴能力,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文章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现存问题
(一)学生兴趣不足
高考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十分重要,因为这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因此高中生的教育模式是单一且固定的,一切以考试为主,教师的教育目的也只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多得点分,而不是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也是我国教育背景下的大环境决定的。这种教学模式虽有一定的优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长时间处于这种教学环境下的学生慢慢的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古诗词的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在讲授得分技巧的同时忽视了古诗词中美的教学,失去兴趣的学生学习效率会逐渐下降。
(二)教学模式单一死板
虽然新课改要求学校和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多年来的教育习惯以及教育大方向致使很多教师一时之间难以转换,教学模式仍旧单一死板。尤其是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为了跟上教学进度,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往往是采取讲授法进行教学,通过单方面的讲述虽然可以快速给学生灌输知识,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进教学活动中,无法表达自己对于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十分被动。
(三)忽略情境体会,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古诗词和现代教育的其它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古诗词的美往往体现在其意境上,是需要深层次剖析的东西。而现代高中生面对很大的考试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致使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情境的体会,以背诵和翻译为主。这样下来,学生虽然学习到了应对考试的技巧,但是没有学习到古诗词的美,不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自然对古诗词喜欢不起来,使得学生对古诗词审美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有效策略
(一)了解诗词背景,提高学生兴趣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思路,分层次的带领学生学会古诗词的鉴赏。鉴赏古诗词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诗词背景,每一篇诗词都是作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创造出来的。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支撑他写出这篇诗词的依据,奠定了这篇诗词的思想内涵。像南朝的诗词作者写作方向偏向相思,北朝诗词作者写作方向偏向征战,北宋诗词作者写作方向偏向义理,南宋诗词作者写作方向偏向抒发爱国情怀。哪怕是同一个作者,他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会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写出截然不同的两篇诗词。因此,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是学习鉴赏古诗词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时,可以让学生查找李清照的生平以及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学生带着对诗词的好奇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具考究,这篇文章写于北宋灭亡,恰逢李清照的丈夫去世时,无奈之下她只能颠沛流离,多重打击使她的愁苦上升到了极点,内心之间的郁结无法排解,便写下了这首词。同时,教师可以对比着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进行教学,李清照在写这首词时丈夫还在世,正在远游,她怀着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抒发心中感慨,同样是怀念,因为遭遇的不同两首词的风格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诗词背景,对通篇诗词有整体的把握。
(二)组织鉴赏活动,丰富教学模式
高中生对待世界的看法以及思维的发展已经趋近于成人,已经开始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思考问题,可以理解古诗词中传递的中心思想和感受。因此,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比较复杂的诗词意境。组织鉴赏活动丰富学生诗词阅读量,在大量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中提升鉴赏诗词的能力。但是,即便学生的大脑已经可以接收这些内容,单一而枯燥的学习模式还是会让学生产生疲倦心理,对学习诗词失去兴趣。所以,教师要丰富教学模式,通过给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而又有趣的情境、运用多媒体将诗词中出现的场景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直接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李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可以用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将蜀地山川的瑰丽景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跟随镜头,亲眼看到耸立的高山,看到敏捷的猴子和可以翱翔千里的黄鹤都难以企及的高度,看到山势的险峻,意识到蜀道的艰难,在直观的了解下,对古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到后面“悲鸟号古木”,“子规夜月啼”等充满着哀怨的感情色彩的诗句时,才更能体会到其中的苍凉。最后,才能从这篇古诗中读出李白的思想感情,明白李白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才能更上一层。
(三)加强诗词朗诵,探究文化内涵
朗诵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且这个步骤已经沿用多年,古代夫子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一遍遍通读全文,多年的延承可见朗诵的重要之处。在正式进行教学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将古诗词诵读一遍,在诵读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诵读完成后,学生对自己的掌握程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进行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时也可以应对的更加得心应手。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诵读中感受体会作者的心中所感,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探究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富有感情的进行诵读,更要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感受到陶渊明的文化素养,甚至与诗词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内心深处认同陶渊明的所见所想,才能够更深层次理解这篇诗词。本诗创作于陶渊明结束官路后回归田园生活时期,这是第一首,诗中的词汇都是美好淡然的,从描绘美好田园风光中可以看到陶渊明隐藏不住的欢欣,他庆幸自己可以在落入牢笼后还能够挣脱出来,回归恬静的生活,美好而又令人向往。学生只有深刻其中的文化内涵,以作者的感情为自己的感情,深刻理解诗词的思想和意境,才能够升华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是当代高中生应该掌握并不断提升的能力,对学生思想的升华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很大的推动价值。但在现阶段,高中的古诗词鉴赏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对待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目标也存在些许偏差。因此,教师应针对上述问题,更新创造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丰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效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媛.改革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刍议[J].课外语文,2018,(5):85-85.
2.刘洪敏.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66-168.
3.李松.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2017,(16):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