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军发
广东省河源市河源高级中学 广东河源 517000
摘?要:用情境彰显与涵育学科素养,是塑造化学课堂新样态的发展趋势。唯有建构真实的情境、开展有价值的互动,方能引导学生在有探究的课堂中凸显主体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师应在“新课导入”创设真实情境,打造具有连贯性的一体化探究型课堂,以真实情境激活思维、建构知识、强化素养。
关键词:真实情境;探究型课堂;高中化学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重视“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1]。情境是表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舞台”[2],创设真实情景是提升探究力的关键。然而,在现阶段教学实际中,部分教师对真实情境的创设缺乏准确把握,影响了化学课教学实效。具体而言,存在三个问题:其一,情境趋于“表面化”,过分注重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思维引发疑问;其二,情景欠缺“探究性”,教师掌控情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抑制学生能动空间;其三,真实情境缺乏“串联性”,仅在导入环节重视情境,未能贯穿课堂始终。因此,笔者认为可将真实情境贯穿于化学课教学全过程,把握“新课导入”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形成探究型课堂新样态。
新课导入是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直接导入、复习导入、举例导入等方法,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新课导入是课堂乐章的序曲,而真实情境是踏入探究型课堂的阶梯。在化学课堂的新课导入环节创设真实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登堂入“课”,逐步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
首先,真实情境可调动学生现有经验,预备接纳新知。学生能通过情景中的问题温故、调动旧知及经验,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做准备。其次,真实情境可引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真实情境以其鲜明的化学史、生活中的化学、化学实验、化学与科技等调动学生的真切感知,以其灵动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再次,真实情境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进入学习状态。化学的智慧源自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与思考,好的课堂也应让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探究跃跃欲试。总之,真实情境为新课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做了铺设,让学生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寻觅通向微观世界的钥匙。打造化学探究型课堂的第一步,就是要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创设真实情境,再以设问为抓手,以“问题”激活思维,牵引课堂。首先,衔接知识,关联设境。
化学课教师需通过真实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与化学课内容相联系,为课堂探究做好“感性”层面的准备工作。通过特定创设情景问题,激活学生大脑中的知识库,重温旧知识,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课堂探究做好“理性”层面的准备工作。
其次,精巧设计,趣味设境。化学课教师要想学生所想,关注学生日常喜闻乐见的话题,赋予真实情境青春色彩,触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要将学生的“想知”与“需知”相结合,设计契合学生心理、认知发展及学习特点的问题情境。再次,贴近生活,真实设境。真实情境的创设必须着眼社会、生活、生产、科技前沿,善于捕捉化学相关热点,借此创设鲜活情境,化科技前沿为课堂现实。此外,应基于科学、典型的情境素材,提出能够推导并印证教材观点的真问题,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深化理论认知。
最后,收放有度,激疑设境。新课导入,“导”为手段,“入”为目的。真实情境创设既要“点到即止”,紧扣内容、服务目的,还要层层深入地引出问题、剖析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为从课前基于情境的问题激发到课中基于情境的问题解决做好铺垫。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这一节教学为例,在新课导入部分,以“燕麦脆片含有铁粉引起大众恐慌这一新闻时间作为”为真实情境背景,以是否含有铁为问题导入,如何设计实验判断燕麦脆片是否真的添加了还原铁粉,用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探究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新旧知识的关联,通过铁的物理性质,能依据实验证据推出合理的结论。通过对“燕麦片中是否含有铁粉”的实验探究和还原性铁粉的作用的判断与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铁的性质认知水平,为进一步学习铁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在与真实情境持续互动中砥砺自我、提升素养,是打造探究型化学课堂,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应有之义。构建有价值的探究型课堂,就要将真实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引导学生在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真实情境探究中,实现知识情景化、情境真实化、情境探究化。搭建沟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情境之桥,用情境激活生命体验,用问题激发思维碰撞,可以促进情感与理性的交融,提升课堂境界,彰显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7-09(001).
作者简介:冯军发,男,出生于1980年10月,汉族,籍贯陕西省宝鸡市,学历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工作单位广东省河源市河源高级中学,职称高中化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新高考、真实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