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素养:指向教学成功的必经之路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期   作者:岳金春
[导读] 提升教师语文素养需从常态化提升学科素养、以“学”定“教”为中心、强化文本意识等三个层面来实现。
        岳金春
        福建省仙游县承璜第二学校,福建  仙游  351263
        摘  要:提升教师语文素养需从常态化提升学科素养、以“学”定“教”为中心、强化文本意识等三个层面来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升素养;教师成长;
语文学科是提升学生素养的核心学科。要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必须从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开始。本文试从素养提升常态化、以“学”定“教”为中心、文本意识需强化等三个层面谈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之道。
        一、素养提升常态化
        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奠基人,教师本身语文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养形成的质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要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能成为一种新常态。
        1.素养动态化。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提升青年教师的语文素养是时下当务之急。要让青年教师做到两个尽快:一是尽快把自己已习得、储备的语文专业知识、语用能力、语文教学思维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实际中去,成为有活力的、动态的语文学科素养。二是尽快扎实教学基本功,比如板书的书写,教学语言等。笔者在平时教研中发现有部分新教师板书时笔画不规范,甚至出现错别字。这必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贻害学生。
        2.扎实的学科素养。对于有一定教龄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可能拥有较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但不一定会具备扎实的学科素养。如,平时自身不注重阅读,对优秀语言作品的内化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语文知识的积淀较浅薄,运用起来无法“得之于心”,更不能“应之于手”。课堂教学虽中规中矩,实则教学效率不高。这就跟教师是否具备深厚扎实的学科素养以及所由生成的学科情感、学科智慧、思维方式、言谈举止有关。
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需先从教师身上进行提升。具体学什么?因人而异。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时常阅读一些语文学科的专业书籍,要懂点文字学,还要学点逻辑学、写作学、修辞学,更要学一学哲学和美学。在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中来提升自身的语用、文学、审美、思维等素养。
        二、以学定教转观念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从“教”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反思教学得失,甚至作为评价他人教学成效的标准。这与生本理念相悖。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以“教”为思考基点的思维方式,一切以以生为本、“学”定“教”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之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从课标的学段要求,语文学科的素养,具体的文本特点,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已掌握的知识等进行思考与整合,精心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目标进行以“学”为中心的生本教学;依据语文学习规律,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确定教或学的方式;依据课时目标,言语实践及学生的学习活动反馈实时调整目标等。
例如,《将相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理解的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人物传记的学习必须通过语言品读去感悟人物形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介绍《史记》为人物写传这一特点入手激趣,让学生回忆学过品读写人文章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快速切入本课学习重点,教学思路明确,不拖泥带水。这样的思路更符合学生阅读的规律,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学什么,怎么学,给学生更宽的学习空间。


立足于“教”,以“教”为导向,漠视学生学习的现象,即使是优秀教师的课堂也屡见不鲜。这是教学思维定势、教学惯性在作祟。克服惯性的作用要来一个具有提前量的主动刹车。我们在备课、预设之时不妨做一些对应的思考:
内在依据            学生的学      以“学”为中心的教
学科素养,课标要求,文本特点,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前拥知识等的全盘思考与整合    学生需要学些什么,为什么学    选取难度合适,容量适中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目标
语文学习规律,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前拥知识,学习原理等    学生怎么学    采取教学方式促进学习顺利展开并深入持续
    遇见的困难点、模糊点、浅表点、错误点    确定教或学的方式,如,合作或独立,学习策略(比较、反刍等)
课时目标,言语实践活动反馈    学到什么程度(成效)    调整目标;纳入继续学习的前拥知识
学习情状    学习态度、兴趣、参与度、幸福感等    维持、强化优质体验

三、文本意识需强化
语文教师眼中要有书,心中要有学生。这样才能强化自身的文本意识,在教学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1.以“教教材”为本。“教教材”要求教师要善于解读教材,读懂文本蕴含的教学价值,然后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教材”是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习得语文知识,提升语用能力的必经之路,是实现语文课堂效益的根本途径。通过“教教材”,品读文本,才能增强学生言语体验,提高语感品位,形成和发展学生言语素养。而“用教材教”是“教教材”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不止步于文本提供的言语材料,以教材为蓝本唤醒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追求教学效率的语境下,把知识从‘隐形’状态挑明为‘显性’状态,会明显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而这正是‘用教材教’的真谛。”[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其实并不矛盾,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教材”为本,唤醒和提升学生的言语体验。
2.品悟语言形式。教教材,教什么?教语言形式的品悟。只有抓住语言形式的独特之处进行品悟,才能体会正确体会作者对事物独特的感知和把握,感受作者富有个性的感情色彩,捕捉作者流动与语言之间的弦外之音。就语言形式的品悟而言,既要弄懂文本“写什么”,“怎么写”,还要琢磨“为什么这么写”。换言之,反刍、深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怎么写”的体味才有根基,不会像浮萍一样飘摇,对“怎么写”和“写什么”的认识才能全面、深刻、准确,不至于停留与语言表面而无法深入它的妙处。“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其实就是在理解文本于语言中进行言语体验、写法品悟、语言积累,确切地把握具体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事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体验中获得语言的思维内化,产生语言智慧,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须有学习危机意识,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经常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才有可能实现教学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胡家曙.“用教材教”不应该成为教条[J].人民教育,2015(5):54-56.
[2]张彬福.小学语文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的途径和方法[J].小学语文,2014(6):4-4.
邮寄方式:福建省仙游县水乡丽都26号楼702,13959574886作者简介:岳金春(1969-),男,福建仙游人,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