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露露
安徽省合肥市兴华苑小学 230012
摘要: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我认为,除了适当的强化基础知识,保证学生们具有扎实的基础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学情。同时,要不断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要与学生作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道理,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以此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枯燥;被喜欢;兴趣
引言:《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年龄大多在十二岁至十五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感性思维比较强,他们专注于某一件事物的时间不会太长,大概维持在二十分钟,他们喜欢形象化的东西,抽象化的东西常常使他们感到厌烦。数学,是一门与数学、图形打交道的科目,没有任何的趣味性可言,就因为如此,许多学生常常提高数学课就头疼,除去数学课的学科特点不谈,当前的教学方式也常常会使这些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于厌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是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学生对某些学科发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兴趣的制约,正如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运用。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
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某学科产生兴趣,一般起初往往是对该学科教师有一定好感。我所教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由于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大多胆小、腼腆,因此,他们即使有疑问、有想法,也不敢主动问老师,学生与老师间有道屏障。要消除这一屏障,就是使学生喜欢你,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主动接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主动与他们交朋友,主动与他们沟通,既做学生的良师,又做学生的益友,平等相待,与他们同喜、同乐,建立平等的师生情,进而引导、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会更近,情感才会更深。建立和谐融洽的师 生情感,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的大学室友就是一个特别鲜明的例子,她是一个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各科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唯独线性代数没及格,总是逃课。我很纳闷就问她为什么逃课?她给我的回答让我惊呆了,“我不喜欢那个老师,所以我不想去上她的课。”就这样她最后这门学科还重修了。原来让学生喜欢你是这么的重要呢!如今我当上老师,一直想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在教书和育人的道路上努力做到最好。一个自律的大学生都这样因为老师而偏科,更何况懵懂的少年们呢?所以我一直在努力!
记得有一次两位学生由于作业没写完,我把他们留了下来,我怕他们孩子肚子饿,就从家里给他们每个人拿了两个面包,让他们吃下继续写作业。他们刚开始不愿意拿,可能是害羞吧,我说“赶紧把面包吃了吧,吃完了继续写。”当我走出教室门的时候看到他们害羞的笑了,可能觉得很奇怪吧,老师还给我们吃的。在我的成长记忆里只要是老师给我的东西我都十分的珍惜,包括老师在我习题本上画的一幅简笔画。作为一个新任教师,我把这些孩子都当成是我的家人,我的侄子、侄女一样的对待。看着他们每天收获知识的笑脸,我的内心也是开心的。
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我来到班级正准备上课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女孩坐在位子上瑟瑟发抖,我赶忙走上前去,用手一摸,她的手像冰块似的,经过询问才知道,因为她衣服穿得少,所以冻得都发抖了。这时我的手上正好有刚倒的热水,就赶忙把杯子递给那个小女生让她暖暖手,那时我真是担心她会感冒。慢慢地,她不再抖得那么厉害了。终于放学了,我把她喊到了我的家里,给她拿了一件我的厚厚的棉服,让她穿在外面,还和她开玩笑的说了句“别用老师的衣服擦鼻涕哦!”她听到后哈哈大笑。下午上学,看到她的小脸红扑扑的,小手热乎平的我就放心了。
慢慢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小女孩变了,作业开始认真完成了,不会的开始知道翻阅书本和查字典了,上课也认真听讲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很是高兴。我想之前的那么多次谈话都没用,这下怎么突然就变了呢?心想可能和我对他们的关心让他们改变了。改变了学习的态度,也改变了对我的态度。他们应该是喜欢我这个老师的吧。
回想在农村当特岗教师的经历,好像昨天的事情一样。班上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个女生很特别,没有爸爸和妈妈,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成绩自然没人辅导。我了解到情况后,主动把周末的时间留出来,每个周末都让她到我宿舍去写作业,终于付出是有收获的,从开始的不及格到期末的时候考了八十几分,当知道这个成绩时她开心的抱着我,她的爷爷奶奶更是把家里的土特产送给我,热情的让人无法拒绝。一个大南瓜,一堆山芋,几根玉米棒。朴实的人民让我更热爱这片土地。
所以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门课程。喜欢这科老师,就会努力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表杨。假如学生对教师有消极的态度定势,则教师的教诲和要求可能就会成为耳旁风,甚至引发冲突。
心理气氛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当班集体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师都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家能在相当一段时间的交往中共享愉悦,集体生活充满着兴奋、友好、轻松、愉快、亲切、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师生互动顺畅的气氛,这也就标志着积极的心理气氛的形成。它的形成有利于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完美的性格,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增强课堂内容的感召力
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他们对新奇的、直接的、具体的、形象的事物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我们应根据这一感知规律,结合教材的要求,重视运用直观的教具,积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变成形象具体的知识,尽力引起新鲜感,使新鲜感逐渐发展为兴趣。
在教学时,教师应经常将小故事、小诗、名言、歌曲,甚至新闻等穿插于课堂中。如在讲课过程中,讲数学王子高斯如何勤奋,破解连大数学家阿基米德、牛顿都没有算出的两千多年未解的数学悬案,这些妙趣横生的故事,极大地增强了课堂内容的吸引力、感召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多进行体验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实践世界中所蕴藏着的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因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青少年学生天生好动,农村学生尤其如此,教师通过农村广阔丰富的活动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也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如在讲解有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多边形以及丈量章节时,我把学生带出教室,来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讲解、测量,这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题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开展生动活泼的竞赛活动
青少年学生都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荣誉感。竞争提高兴趣,竞争促进发展。我常将所教的两个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竞赛活动,班与班开展班级对抗赛,在班级内的小组设为对抗挑战组,促使小组成员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在合作中比学习的劲头、比学习的方法、比学习的热情、比学习的效果,并注重在竞赛中对成功者给予不断鞭策,对失败者不断鼓励。学生在竞争中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动起来。
学生只有在课堂上与教师、与同学相互配合,问答有序,积极思考,善于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新课标改革才有可能迈出了第一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的高涨气氛才会经久不衰;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4]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5]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