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艺术院校思政育人路径研究——以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期   作者:李晓爽
[导读]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具有思想属性和教育功能
        李晓爽
        大连艺术学院大连市 邮编 116600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具有思想属性和教育功能,这使得高等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其他高校无法比拟的优势。课程思政可以算作大思想政治这一艺术院校格局构建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之内容,也是提升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之一。其价值旨在要求所有教育从业者树立育人方面“三全”(全员、全面、全程)的理念,最大程度上发挥课程中所具备的诸多德育元素,发挥育人功能于教学过程中。艺术院校应开展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其思路是从思想政治课程的主体教师行为意识方面推进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课程生态化和可操作性体系。而大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课之中的“获得感”则是其实际结果之所在,体现出了符合社会要求的信念和主观认同。增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的获得感,应坚持“德性修养与人文修养”的教学理念,把握教学内容中“内化”与“外化”两个关键环节,在思辨层面上致力于思想政治课的理性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在艺术院校中通过剧目教学,创新高校音乐表演教学路径,构建“教学剧目+舞台教学”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剧目引入艺术院校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音乐专业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探索开创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思政育人新路径。
关键词:艺术院校,剧目教学,思政育人,路径。
        
        艺术院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内容,其育人作用的“展示”过程中,就本质来说取决于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建设和育人环境等方面的“质量”,经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对之做出的总结,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二课堂的发展、艺术资源德育因素的开发等一系列途径,更大程度上加强思政教育所本应具备的育人功能,持续提升艺术院校思政教育本应拥有的“获得感”,进而探索适合艺术院校发展的思政育人路径。
        《追梦·青春》是一部创新的音乐剧。该剧以四幕不同的思想内涵为线索,运用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形式分别体现:工匠精神、延安精神、塞罕巴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除此之外,剧目将“切入点”定位为以当代大学生,以思政课之中的“社会实践”这一活动为线索,体现出大学生励志的“青年理想”这一主题。在当今社会,每个年轻人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初衷。而作为新时期的高校一线教学教师,必须站在育人的高度,准确把握作品艺术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特点,把育人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切实转变教学模式,让真正优秀的艺术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梦想,激励当代青年勇于追求梦想,鼓励学生不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要为毕生热爱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一、教学剧目《追梦?青春》的影响力及思政含义
        大型思政教学剧目《追梦?青春》总共分为四幕:第一幕中讲述了老一辈工匠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埋头苦干,不追求名利,为共和国的崛起奉献自己的力量。剧目中他们走到舞台的中心,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而工匠精神的传承,像钢铁一样坚不可摧,父子之间的矛盾也从孩子感受到父辈的辛劳开始逐渐化解,工匠精神深深的感染了孩子,从此这一伟大的精神也得以继续传承;第二幕《延安精神》:女大学生王娇是一名音乐剧专业的学生,她一直向往着有朝一日能够登上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舞台。但她拿到的毕业考核的曲目是《南泥湾》,对于这首作品,王娇不知道该如何去演唱表演,为此,她怀揣着演绎好这首作品的愿望走进了一直蕴含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的延安城。在这里黄河之歌震撼了她,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染了她。延安城人民朴实的精神打动了她,使她坚定了留在家里的决心。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王娇, 她决定认真完成这首毕业作品,而且留在国内,追求自己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第三幕讲述了塞罕巴精神。很多人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问:塞罕坝是什么?地名吗?在什么地方?塞罕坝是地名又不是地名,说它是地名,是因为塞罕坝是建国初期河北的一处大型林场,说它不是地名,是因为塞罕坝林场建设留下了那个时代共和国青年建设者的汗水与青春,塞罕坝人的开拓创新精神始终感染着我们。剧目中讲述了一名青年劳动者为保护一棵树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样“舍己为国”的奉献精神恰是新时期我们青年学生所应该具有的,这种精神是现在很多人奉行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最直接的反击,没有先辈的付出,哪有我们今天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第四幕讲述的是“两弹一星”精神。随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中的那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摆脱了中国长达100多年的西方列强的侵略,创建了人民自己的国家。但是,新中国百废待兴,尤以军事工业发展为重。为了建设强大的新中国,为了让我们国家也要有原子弹,海外优秀学子怀揣报效国家的理想,回国来到条件艰苦的茫茫戈壁,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原子弹发射研究工作。在这里他们计算着大量的数据,累了就躺在冰凉的地板上,忍受戈壁上的恶劣气候条件和研究过程中随时可能到来的辐射危险,争分夺秒,最终,胜利的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与发射任务。这种不畏艰险、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直到今天仍感染着我们。这些剧目中所体现的精神,比任何枯燥的书本内容都更能感染着我们现在的青年大学生。学生们通过学习排练这一大型剧目,思政教育获得感达到新的高度,同时,切身参演剧目也有助于新的思政育人路径的开创。
        二、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体现——教学剧目
        大型音乐剧《追梦·青春》是一门“特殊的”思想政治课。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维高度思考境界已不可同日而语,思想境界与时俱进。《追梦?青春》诞生之时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剧目贴合时下国家提倡的思政教育的同时,“青年学生对青春理想的追求”这一主题也在人们的眼前展开。剧目将主要线索定位为当代大学生所开展的诸多社会实践活动,从全新的角度体现出以青年理想作为核心内容。这一创作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艺术风格,体现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的第二个实践课,也是将积淀下来的艺术文化和思想政治内涵搬上舞台的重要创作,同时,剧目《追梦?青春》的创作演出是对我院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化总结和跨越式提高,是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升级版的关键环节,是展示我院的艺术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履行社会职能的的最佳答案。
        在如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也是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谁”等众多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得感”这一层面的研究力度已经成为了业界和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大型音乐剧目《追梦?青春》正是艺术院校中青年学生对于思政教育获得感的最佳体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走出传统课堂,积极参与剧目的创作与演出中去,切身体会近期以来宣传的各种“精神”,这比任何的照本宣科的“说教”都要来得直接透彻,学生脱离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投身到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随之而来的获得感也会比传统讲授的课堂中更为深厚。
        《追梦?青春》首映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观众对这部大型音乐教学剧目评价十分之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欣欣向荣,属于青年的新时代将在繁荣的大背景下展开,《追梦?青春》不仅表现对父辈精神的传承含义,同时也展现了青年人的蓬勃朝气。艺术除了可以算作表现形式之外,其所具备之感染力也是其魅力和存在原因之所在。人们常说,艺术不是独立的,但这种不同类型艺术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会释放出强大作品效果和艺术魅力。而这些效果和艺术魅力,也符合思政教育中的文化属性的传递,这种传递是潜移默化的,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力胜过照本宣科的直接灌输。所有参演的学生都是我院在校大学生,这些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们通过实际的参与,其思政教育的获得感的程度不言而喻,高过以往传统课堂数倍。
三、剧目教学创新之处对开创思政育人新路经的启示
        思政和音乐两方面的教育除了在价值观层面有相近之处外,还具备彼此借鉴、吸收的关系——第一,音乐对人有着特殊的道德约束观念,道德的“善”和音乐的“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音乐的认知、教化等功能颇为明显,音乐在其中能够借助于感情培养这一形式来完成育德。人借助于欣赏音乐作品,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被音乐感化,从而升华灵魂、提高道德修养。
        通常情况下,教学方法在本质上应服务于教学内容。在既定的教学内容中,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建立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意识,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艺术学院大学生有其自身“特殊性”,一般会“害怕”理论学习,有“重专业轻理论”的思想,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虽然这些学生会有政治理论素养偏差,倒也存在着积极思考、积极接受新鲜事物以及具有实践能力强、勤于思考自身感兴趣的事物的自身特质。基于此,开展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学习能力,根据其自身特点及时更新教学方法、研究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是教学者应做的“当务之急”。这些改变对学生来说很容易接受,而且结合实际教学实践,能够促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大型音乐剧目《追梦·青春》作为教学剧目,立足思政教育,实际上也是这类教学类型的创新尝试,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引导作用。
        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为例,参演剧目的过程,其实是经历了从课堂教学到舞台教学,这其实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即由原来的“琴房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舞台上的集体实践,在这其中融合了多个学科,排练过程以及演出过程都行之有效的全面提高了声乐、器乐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参加管弦乐团的器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再单独在琴房进行“漫无目的”的机械练习,而是在专业指挥的指导下,通过与大型乐队的反复合作和排练,提高了自身舞台演奏方面的实践能力。而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在参加合唱团过程中还能够在形体、声乐、舞台表现力之类领域加强其专业实践方面之能力。这种“教演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解决了音乐表演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们通过反复排练,在提高专业之间能力的同时,耳濡目染的对这一剧目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体会,他们甚至在演出结束之后可以和其他人娓娓道来这些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这种获得感也是理论与思想两者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
        基于对学生思想特征、学习能力之类层面的研究,艺术院校思政教育这一层面的教学理念、方法在如今均应加以更新、调整。由此来便于引发学生思考、使得学生易于接受、利于引导学生获得相应的结论——由此来加强学生所具备的政治理论素养。教师方面也应持续地对新的教学方法加以探索和尝试,牢固树立新时期的教学理念,真切面对其间的各种真实问题,并结合各种教学实践,引领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由此加强其综合素质。艺术院校思政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合作式、参与式、互动式等一系列的教学法,都已经被证明能够对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产生不可或缺的推动效果,具备明显的可复制性、典型性、可推广性,育人功能的发挥、教学效果的提升都会在其中获得推动。
        经过一段时间开展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活动,可以看出若是打算充分发挥艺术院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应有之育人功能,使之能够真正成为学生的“思想加油站”、“精神栖息地”,有必要结合思政教育所具备的教学规律,针对艺术院校学生所表现出的自身特点,使用各种措施,持续加强思政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影响力。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技术理论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解决了音乐表演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提升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途径。身为一线教学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直接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上述活动能够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强其综合素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院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大型音乐剧目,积极采用工作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教学方法完成了由原来单一的教学方法向混合教学方法的转变。综合以上教学方式可以看到,教学剧目的最终产出,积极有效地促进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提高,促进和教育学生转变思想观念,而后者也正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学所产生的“正能量”的获得感。
结语
        截至如今,音乐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做法已经成为了音乐教学中最主要的一次教育改革尝试,也是能够在培养优秀音乐人才这一过程中保证其有“上乘”的思想道德素质之主要教育路径。而这一办法又能够进一步保证思政教育在外在约束、内在规范两方面做到真正统一,使得学生在音乐作品塑造时过程中保证积极、深刻的思想内涵。
        中华民族所具备之积极精神,实际上也可以算作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构建其的传统文化体系。在继承、发扬这样的积极精神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原创剧目《追梦·青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从多角度体现了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目前,世界变化和发展速度已经今非昔比,而中国也一直行走在发展和进步的道路上。新的征程已然开始,新的目标已经确定,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也应该踏上追寻梦想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邵雅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36.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3] 于向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DB/OL].光明日报,2019-03-27.
[4]张廷,杨永杰.高校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耦合发展研究 [J]. 艺术评鉴 ,2019(22):77-79.
李晓爽,1988年3月,讲师,工作单位:大连艺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视唱练耳教学研究,中国传统音乐
作者简介:姓名 李晓爽  出生年月 1988.03  性别 女   籍贯 山东蓬莱 民族 汉  研究方向 视唱练耳教学研究  职称 讲师 学历 硕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