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生
江苏东台市富腾学校 224200
本文拟从教学分析、策略选择、过程实施、效果反馈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说明《鸿门宴》第二课时的备课思路与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本课编排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属于传记文学。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也编选了这篇课文。《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项羽命运的转折点,然而司马迁却将樊哙这一人物形象安排在鸿门宴的高潮部分,学生对樊哙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司马迁如此安排的匠心往往不易理解。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综合班的学生,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非常熟悉且敢于探索;善于分析研究和组织协作;借助于上学期《药》等小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解读本文环境和情节的能力。课前的学情调查表明,学生对人物形象及塑造手法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在最喜欢的人物调查中,樊哙的得票最多。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依据学生对传记文学的了解和分析,根据教学大纲对传记文学学习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设定分析樊哙的人物形象为本课的重点,根据学情调查,将鉴赏从侧面塑造人物的手法作为难点。
四、课时分配:全文教学用时3课时,这里重点说明第2课时的备课思路。
五、教学方法:为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我依托雨课堂的学习平台,整合多种信息资源,优化本课的教学。并以樊哙闯帐为切入点,分析樊哙人物形象,赏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手法。这也可以为今后小说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确定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六、教学步骤:过程实施,主要通过导、赏、品、拓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一)课前:学生登录平台,领取预习任务:查阅人物性格评析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的资料;小组表演“樊哙闯帐”片段、拍摄视频;完成引学单并及时反馈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发现问题,思考突破难点的方法。
(二)导:导入环节。学生欣赏“樊哙闯帐”的微视频,朗诵朱志真《鸿门宴怀古》,接着我提问,樊哙为何能帮助刘邦从鸿门宴上成功脱险呢?以问题将学生引入本课学习的情境之中。
(三)赏:欣赏樊哙人物形象环节。首先,让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樊哙语言和动作的句子,朗读、讨论、整理。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文中对樊哙的动作、语言描写概括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了帮助理解,学生观看了由电视剧《楚汉风云》剪切成的微视频、查看课件库准备的人物形象解析资料,小组讨论后,将讨论结果发送弹幕。借助微视频,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樊哙这一人物形象,人物形象解析更是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发送弹幕能让学生点燃头脑风暴,自主、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
然后将弹幕中的不同意见投屏。
学生针对樊哙性格是“粗暴”还是“粗中有细”的不同意见再次查阅资料、展开讨论,最终达成共识,明确樊哙“粗中有细、大智若愚”的性格特征,并将概括整理好的人物形象发送至班级讨论区。
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归纳出樊哙豪爽忠心、粗中有细的形象特征。
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播放了学生上传的“樊哙闯帐”的表演视频,加深对樊哙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至此,学生基本掌握了樊哙这一正面刻画的人物形象,从而完成对本课重点内容的学习。
(四)品:鉴赏从侧面烘托人物,“以人衬人”的手法,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以分析樊哙对项羽形象的烘托为例,学生再次认真观看“樊哙闯帐”的视频,自主学习,更直观地观察樊哙的一言一行之后项羽的反应。结合文本,进行一对一的整理,将整理好的结果上传讨论区供交流讨论。
接着,学生依据以上归纳,讨论项羽对樊哙态度变化的轨迹,并以小组为单位,在讨论区用几个词对这一变化过程进行概括,供全班交流学习。
在此,及时提醒学生,是什么导致了项羽对樊哙态度的变化?
学生经讨论后发现,项羽的性格才是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学生阅读文本,查看有关项羽的视频,阅读对项羽形象的评论,小组讨论,在对比中总结出项羽和樊哙性格中的诸多相似之处,上传平台交流。
由此,学生总结出项羽性格中豪爽直率、勇武火爆的因素,揭示本文“以人衬人”的构思匠心,突破难点。借助平台丰富的资源,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将讨论结果及时上传,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课堂,保存学习成果供全班交流学习;我也能及时、平等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构思的精巧,学生完成思维导图“人物关系连连看”,将樊哙与其他人物连线,并写出连线的理由,通过投稿功能拍照上传,及时反馈。我将优秀作品投屏交流学习。
(五)拓:在课堂延伸环节,有学生提到课前提出的问题:“樊哙为何能帮助刘邦成功地从鸿门宴脱险”除了“性格决定命运”的因素之外,还有刘项阵营表现的“默契”与“不默契”。针对这一话题,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讨论,并在讨论区根据文本和视频资料讨论双方的台前表现,或就幕后故事展开合理想象。
然后学生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评价,同意的点赞,不同意的通过评论进行反驳。通过获赞数目评价各组以及个人的学习情况。平台互评,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对方的观点,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双方幕后的故事,学生总结出司马迁“透过背面言行”刻画人物的又一手法。
(六)小结:至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师生小结课堂,得出本文注意正面描绘、着力侧面烘托、透露背面言行的立体刻画人物的技巧。
课后,布置学生在讨论平台完成从某一角度对刻画人物的效果进行评论的作业,并发起点赞功能,让学生参与评价,评出优秀作品。此外,课后学生还可以继续在讨论区和我交流。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我采用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准确的参考材料,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从课前互评,到课堂评价、巩固练习、课后互评、以及问卷调查,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借助文本资料、微视频等,共同搭建了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了樊哙的形象特征,欣赏了作者以人衬人的精巧构思,学习了从正面、侧面、背面多角度刻画人物的独到手法。当然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仍有个别学生认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很不适合语文的基础教学。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探寻信息技术和传统课堂的融合点,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