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中明
商丘市示范区八中 476000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可促使其发挥聪明才智,在互动中进行思维碰撞,从而更好认知和解决问题,并能达到较好的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作用。这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在增长知识同时具有持续发展能力要求一致。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学为探讨对象,分析小组合作现状与问题,并就小组合作常见形式应用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小组合作;常见形式
引言:初中生物课堂在过去以接受式教学为主,学生对知识理解在浅层和表面上,应用其解决问题能力有限。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与合作探究,这就需要转变教学方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生生与师生在课堂中相互协调与合作,针对某个特定内容展开探讨。过程中互相分享见解和提炼的信息,然后共同讨论,在解决问题同时完成建构,促进生物思维和能力发展,实现共同进步。
一、小组合作现状与问题
(一)分组不够合理
小组合作分组非常重要,但从当前生物教学看,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忽视分组的问题。一些教师为了省事,在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后,直接让前后左右学生探讨。学生作为排列具有随机性,没有将不同层次学生区分开来。如果同个层次学生自动成组,就不能做到优势互补。
(二)参与积极性不够均衡
有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喜欢表现,不认真听组内其他成员想法,总是自顾自说。有些学生不爱交流,性格较为内向,在合作中很少发表意见,以听为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将具有互补性学生分为一组,生物成绩优势学生通常会习惯性主导,组内其他人常常被牵着走。
(三)小组合作过多
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共同进步,以及各个方面发展。但是并非每节课都要小组合作,当前这种学习方式应用有一个比较突出问题,就是课堂中应用过多。有些时候没有必要小组合作,也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就是学生在课堂很积极,都动起来,但是实际上思维根本没有动起来。
二、小组合作常见形式与实践策略
(一)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中分组是最为关键,只有确保高水平分组,才能让学生相互间更好促进,从而达到比较好合作学习效果。依据初中学生情况,每组最好为4个人,确保相互分享过程中,可提供一定的生物知识,以及与合作学习内容相关信息和经验等。每组成员为4个人,在实际教学中要学生换座位,正好是前后左右,合作讨论十分方便,避免了跨距离合作导致课堂混乱,从而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合作学习质量。此外,小组合作成员过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意见。组内成员过少,合作学习气氛不够浓烈,同时也难以达到相互促进效果。所以,每组成员控制在4个左右,有助于更好进行合作学习。此外,分组要根据情况而变化,有些时候合作需要异质搭配,也就是将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搭配,有些时候则需要采取同质搭配[1]。教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分组和组织合作学习。
(二)做好任务分配
生物课中要用好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还要解决学生积极性不均衡的问题。这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做好任务分配。
组内每个成员都有自己职责,在小组学习中就会有事可做,自然也就能保证所有人参与到合作学习中[2]。小组合作中要选好组长,选择具有掌控场面和调控能力的学生,另外还要确保生物学习能力强。这样就能代替教师组织好小组学习,当合作出现问题进行调整,使小组合作可顺利进行,并高质量的完成。小组合作要有规则,师生共同制度,以增强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认识。前面提到对组长要求,实际组织中组长要轮流做,对于能力达不到要求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以使其可胜任组长职务,在合作学习中获得全方位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中还要安排学生进行记录,以及概括讨论内容,同时包含最后小组总结汇报等。由不同学生担任这些职务,采取轮换的方式。学生明确每个职务职责,在小组合作中配合度就会更高。小组合作教学要确定好发言顺序,每个人控制好时间,保证其他人有发言机会。一个人发言时,其他人要尊重别人,认真聆听和思考。小组合作是学生自学和探究过程,但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应观察合作学习,在学生需要时提供帮助。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小组合作
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一般情况下,问题情境和生活联系会比较紧密。一方面可使其产生共鸣,每个人结合不同生活经验去分析和探讨,在过程中相互补充,思维交织中产生火花,深入认知以外解决问题。每个学生也都会在组内合作中,从别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共同进步和提高学习质量[3]。比如在学习到在植物呼吸作用相关内容中,就可创设问题情境: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还能释放氧气。那么为了使净化空气,可以在室内养满绿色植物,这种做法靠谱吗?这个问题具有探究性,且将生物知识和绿色环保这个热门话题融合起来。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其热情往往比较高,每个组员都会结合生活经验和生物所学分析问题,将自己对这个问题看法说出来。每个人对生物问题看法有出入,这是思维不同和生活经验差异所造成的。最终在相互补充中,可更好理解这部分生物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获取成就感,增强其生物探究能力。
(四)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进行合作
生物教学中需要做实验,通过各种实验,促使学生观察和学习,探究生物奥秘,激发生物学习兴趣。生物教学中除了教师演示实验外,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生物实验中可让学生小组合作,确定实验内容,以及让学生掌握应该怎样做实验以后,分配好任务,各司其职完成实验任务。小组长组织学生合作完成实验,期间有动手做实验的,其他人负责观察,有专人将现象和过程记录下来。最后学生针对实验展开讨论,每个人都要分享在实验中认知,以及思考的结果。相互交换意见,使其在实验中思维动起来,最后共同概括和总结[4]。实验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给予学生探究空间,使其在合作完成中相互促进。合作实验中出现不同现象,学生也可依据这个在组内展开讨论,从而找出原因,加深对生物知识理解外,还能起到警示作用,避免其他小组和组内成员出现相同问题。比如做光合作用实验中,小组合作中有一个学生叶片没有脱色,还有一个学生动手操作中,叶片脱色,但加入碘液颜色却没有改变。组内成员非常疑惑,进行去分析和探寻原因。最终在教师带领下,找寻到答案,分享给其他小组,增强生物教学生成性。
三、结束语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主动权,在探究中获知,自我教育与生成性学习中构建知识体系和发展思维。小组合作是相互补充过程,组内成员要通力合作,积极加入到讨论中,在互相促进中共同进步。教师也要与学生合作,给予帮助和引导,最终师生都能在合作中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王彩荣.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
[2]李红波. "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运用策略——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J]. 陕西教育:教育, 2019(6):73-73.
[3]孙颖.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 15(12):124.
[4]傅跃泼. 初中生物教学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