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飞
阳江市实验小学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科目,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初始阶段。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老师们不但应拓展学生的个人基础数学知识,还应重点培养其综合素养与数学能力,但是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却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的严重问题。文章下面主要分析小学教学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小学学生的特点与能力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个人能力,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变革进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寓教于乐;有效性
引言:
小学数学教师在新时代教学大纲指导下不但应提高小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还需要重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与个人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小学数学的教师以知识内容教学为基础来组织拥有针对性与拓展性的活动,从而提升班级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水平。小学新课程改革中对核心素养内容进行了包括观念、实践、创新素养三方面在内的明确描述,所以文章要从此方面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与方法陈旧
即使新课程改革已经逐渐深入到小学课堂实际教学中,但是部分数学课堂仍旧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策略单一的问题,老师们大多采用整堂课灌输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个人主体作用,导致学生的思维逻辑与综合素养得不到实效性的提升,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拔高。长期处于此种教学理念与策略中的数学课堂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学习成绩与综合素养。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仅仅对于数学中部分定义、概念与公式有用,但是有更多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应用来达到内化、吸收、掌握的目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效率较低使得小学生未有效掌握学习方法,如此不但增加了数学学习压力,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1.2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沟通
数学科目的性质使得课堂不会如语文课堂一样充满诗意,因此大多数的数学老师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够好,师生之间缺少良好的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成果。大多数的小学数学老师们在课堂上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实际互动,在课下也不看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造成师生间的距离较大,从而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2.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现阶段,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展示所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视觉与听觉方面的刺激,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中的“平移”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让学生观看缆车的运动、电梯的上下运动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运动的共同点,并找找生活中类似的运动,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相关知识,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2重点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样也是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工作。学数学教师不但需要重点提升小学生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让学生可以在独立中发现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小学生主动发现并大胆提出问题,同时还应引导学生独立进行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以此更好地来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此外,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在讲解图形方面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教师内现有的图形给学生举例,以此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合理的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3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组织数学实践活动也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有效策略,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的进一步的自身感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们在活动中的学习效率。通过组织数学实践活动的方法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数学核心素养。有趣高效的课堂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更加高效。比如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统计内容就可以给学生布置统计同学们的衣服尺码或学生身高体重等实践性较强的任务活动,如此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小学生们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合理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的创新教学方法,合理的采用趣味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学生们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教学设备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艳利.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83.
[2]梁新君.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20(03):110.
[3]张林元.寓教于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