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6期   作者:李左兰
[导读] 小学阶段,小学生都处于重要的成长期。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思路和方法的培养,从而突破固定思维,并围绕问题进行主动思考,最终寻求科学的解题方法。
        李左兰
        四川省内江市第十三小学校      
         摘要:小学阶段,小学生都处于重要的成长期。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思路和方法的培养,从而突破固定思维,并围绕问题进行主动思考,最终寻求科学的解题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应注意结合生活化的情景教学,培训学习自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固式思维;兴趣;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1观察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实施多元化教学,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观察力,并逐渐培养其认真读书的习惯。数学解题时,首先是读题,学生在读题时找到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及相互关系并构建起解题思路,解答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题目中的关键词,并在题目中发现潜在的已知条件,并结合这些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1.2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对于学好数学至关重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针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教育事业的核心和首要的教学任务。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这方面要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2.1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认真研究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不断探究,从而高效的达到预定目标。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鼓励他们主动思考,不断归纳总结各种解题方法和学习技巧。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成长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情况,采取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抛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领悟到此类题目蕴含的数学知识。
        2.2构建知识框架,夯实知识基础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多方法解题的前提条件。小学阶段,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须不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数学知识,并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构建系统完善的知识框架。

为此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为便于学生复习和记忆,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各章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扎实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公式的应用条件,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其次,数学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结合到一起。通过有目的地教授知识,分析解题的思路,并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维空间感。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章节的复习,并重点分析知识难点,提高学生的总结分析能力。
        2.3巧用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并逐渐摸索出多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小学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教师可结合家庭或学校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和学生一起进行深入探究,比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加减法”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超市购买物品。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提问:“妈妈买了9个苹果,结账时又去掉了3个,还剩多少个苹果?给售货员20元,花了16元,应该找回多少零钱?”这样的数学问题会提升学生的兴趣,借助不同解题方法获得相同的答案。
        2.4强化基础训练,提升总结归纳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诸多困难。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学习数学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以科学的训练为基础,但这种强化训练不是简单的题海战术,而是有的放矢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做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躁不安或自暴自弃,而是应该从简入手,先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通过抽丝剥茧获取最终答案。
        当学生完成一道难题,或者经过讲解懂得难题如何解答时,应该立即进行归纳总结。为此,教师应该做到“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并习惯于总结规律。通过改变题干,在创新中寻求新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换个思路去考虑,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比如,数形结合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学生在解答较为复杂的题目时,可以通过画草图的方法,将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这种图形结合的思路可以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2.5多措并举,培养良好习惯
        首先,教师应该巧妙使用各种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解决问题。借助教学情境,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单元,教师提出让学生计算教室面积的问题。此时,学生须从测量长度开始,然后通过记录、计算获得最终结果。这让抽象的图形、数字变得更为直观,更具生活性。第二,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例如:学生每天喝多少水,用体积(ml)或质量(g)表示出来,学生们会发现,自己一天最少能喝1500ml(1500g)的水。第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丰富学生想象力,形成跳跃式思维。
        3结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之中要秉承“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原则,鼓励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