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英
四川省乐山市实验小学
运算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课标》指出:“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计算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数学核心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计算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比较枯燥的,大量机械的重复演算会让学生越来越厌倦计算。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教学中可以尝试借助几何直观,数形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下面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为例,浅谈几点思考。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例题情境图下面呈现了两幅点子图,对应出现两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接着引出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教材为何要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引入点子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点子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让乘法算理看得见、说得清,构建起算理与算法之间的桥梁?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的思考和尝试。
一、准确把握教材意图,理解点子图的意义。
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真正理解点子图的意义。对于教材呈现的点子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仍需要借助较多的直观表象和动手操作。教材呈现两幅点子图与相对应的两种算式,借助点子图这一几何直观,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在利用点子图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亲历了将新知转化为旧知、算法多样化及优化的过程,在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理能力。
利用点子图与具体的数建立对应,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画一画,再结合点子图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明晰算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理能力。
4、为今后学习乘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埋下孕伏。
学生在利用点子图探索不同计算方法时,把14×12转化为14×4×3、14×10+14×2等算式时,为今后四年级学习乘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埋下了伏笔,是数学知识的一个延伸点。
二、有效使用点子图,丰盈乘法计算教学。
基于以上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中点子图的意义的理解,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实践尝试。
教学片断一:
创设书店购书的情境,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出了乘法算式14×12。
师:这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能估计一下得数大概是多少吗?
学生估算出得数之后,教师进一步提问:14×12可以怎样计算呢?想一想,怎样把你的算法表示出来,让大家能一眼看明白呢?
有学生回答可以摆小棒,有学生回答可以画图,把14本书摆一排,画12排。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摆小棒可以帮助我们探究算法,在以前的计算中我们也这样探究过。画图也能帮助我们进行探究,这么多书怎么画呢?
生:不用画书,太麻烦了,只需要画个形状来代替书。
师:这个主意真好!请看屏幕——
课件演示一排排整齐摆放的书本逐渐缩小成一个个圆点,再呈现出一幅点子图,每行14个,有12行。(图1)
师:现在,我们就用这幅点子图来帮助我们探究14×12的计算方法吧。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点子图),试着画一画,算一算。
接下来,学生利用点子图动手探索14×12的计算方法。原以为会很顺畅的算法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却在点子图上“卡壳”了,多数学生拿着点子图无从下手。
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情况,我迅速反思原因何在,学生是第一次利用点子图来探究算法,可能会觉得很陌生,所以许多学生茫然不知从何入手。教学中出现意外的生成情况,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成有效调控教学。
于是,进一步引导学生:“14×12可以怎样计算?把你的算法或想法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画一画。”
教学片断二:
一名学生在点子图上开始圈画,然后上台展示。(图2)
生:我是这样想的,把这些书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6行,每行14本,先算14×6=84,再算84×2=168。(许多同学恍然大悟。)
师:谁能看着点子图再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
学生复述计算方法,并在黑板上写出算式:14×6=84,84×2=168。
师:现在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吗?同学们可以利用点子图再次尝试,探索算法。
有了第一位学生的大胆尝试,许多学生受到了启发,此时,再给予学生第二次尝试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主动去探索,亲历计算教学的建模过程。
教学片断三:
学生探究之后,分别展示自己圈的点子图,并进行算法交流。
生1:我是竖着分的,把14列书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7列,每列有12本。先算7×12=84,再算84×2=168.(图3)
生2:我把12行书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4行,每行14本。先算14×4=56,再算56×3=168.
生3:先算10行有多少本书,14×10=140,再算剩下的2行有多少本书,14×2=28,最后加起来140+28=168.
学生还得出了算法14×5+14×7=168、12×10+12×4=168……
师:点子图真是神奇,我们利用它探究了14×12的计算方法,还能结合点子图讲明白计算的道理!这些不同的计算方法,有没有相同之处呢?
生6:我发现都是把点子图圈一圈、分一分之后计算的,最后再相乘或相加。
师:这些计算方法的相同之处都是先“分”后“合”,为什么要先“分”呢?
生7:这样一分,原来不容易计算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就变成了两位数乘一位数或者整十数,就是我们学过的计算了。
师:对,这样一“分”一“合”,就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这几种计算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算法呢?说说理由。
有学生选择14×6×2的算法,认为平均分成两份,第二次计算直接乘2比较简便。有学生选择14×10+14×2、12×10+12×4的算法,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比较方便。
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借助点子图表述自己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让算理看得见,让思维说得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内化知识。而在算法多样化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比较各种计算方法,选择比较方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优化与简算的意识、转化的数学思想也在学生的心中悄悄孕伏。
教学片断四: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14×12,板演竖式,讲评正确的竖式。
学生借助点子图,很容易理解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道理:第一步先算14×2,得数是28个一,所以积的末位对齐个位;第二步再算14×10,得数是140(个位的0省略不写,即14个十);最后把两次的乘积相加。
接下来,再让学生辨析其他竖式的格式,进一步明确竖式的规范写法。
借助点子图,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竖式每一步的算理,有效沟通算理和算法的桥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的教学,依托点子图这个直观手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乘法算理,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也能够变得丰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