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荣玉
福建省泰宁县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三明 354400
语文课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让学生体现出自主意识和主人翁的姿态、独立的人格。学生才会产生对话意识。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做到“五动”,即“动情”、“动心”、“动口”、“动眼”、“动手”,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动情---激发阅读的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源泉。由于知识储备少与学习能力弱,学习欲望处于一种被激活的状态,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一是教师示范,诱发阅读兴趣。?例如:在每周的课表中,必须有一节作为学生阅读指导课,教师有意识给学生朗诵小歌谣(选自《小学生周报》人手一册),教师声情并茂朗诵后,请同学们拿出《小学生周报》翻阅到第四版,老师对孩子们说:老师朗诵的歌谣好听吗?它就是在这张报纸上,大家有兴趣的试试看。在教师示范朗读下有几位拼读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就跃跃欲试拼读起来。一些学生的阅读欲望被激活,其阅读的情感也动起来。二是在课余教师建立新书推荐展栏板,经常介绍新书读物,激发阅读欲望。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和浩瀚知识的海洋,隐藏着巨大的吸引力。对于梦一般的孩子,课外书中的历史人物、海底的世界、地球的奥秘、国王的趣事、未来科技的幻想……这些天文、地理、自然、科学、军事、历史、社会无奇不有,千奇百怪的事物都会引起初涉人世强烈求知欲。 三是开展读书交流,深化阅读兴趣。教师要引导孩子读好书,读整本书,读万卷书,对他们不断地赞赏、认同、鞭策。读书热情的永不尽竭,永不止步。孩子在读书中既有获得感,又有幸福感,能得到社会家长学校的表扬认可,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欲望。因此,班级要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搭建平台。诸如读书会、朗读赛、故事赛、课本剧表演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孩子们展示才华,体验读书快乐。 第四,教师采取正面激励、趣味评价。低年级年龄小,有喜欢受到教师表扬的心里。教师重视这一特点,要正面评价,言语的表扬,使读书保持永久热情。一个小故事读得好,额头上粘红心;到图书室借的书看完,送一个大拇指印;抄写本了一段好词好句;送个小书签……还有每月定期评出“雅读之星、“故事能手"、“积累之王”等等,写出红榜,粘贴表扬,嘉奖,让鲜花与幸福保持孩子们的读书兴趣。
二、动心---感悟语言的内涵
“动情”只能激发起阅读一个小火苗,如果要点起阅读欲望的熊熊火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那只有“动心”才能达到真谛。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个体化的阅读,在独自思考上不断地提出疑惑,并有所感悟,让学生个性真正得到发展。古人曾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对文本进行解读,还发现问题,提出相当有价值的问题,并有对问题进行思考,有自己看法和主张,找到解决问题办法。这就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结果。
个性化阅读需要学生奇、特、新的思维,才会用不同方式来表达自己见解的。教师对此应给予珍视尊重。如《登山》一文叙述列宁在登山看日出时走一条临近深渊边缘危险的峡路,来磨练自己毅力。文本的意图:列宁同志是一位革命领袖时时处处要磨炼革命的意志。恰是有位同学提出与文本意图向左看法。这个同学说:伟大领袖是个领头人,对于国家稳定发展进步很重要。他如果不在了,他肯定会影响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可见问题很大。可他不以为然,坚持要走山路狭路。他又不是个登山专业队的运动员,又没有什么特定保护措施。
他这样做,是玩弄生命,玩弄整个国家,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后果不堪设想,损失不可弥补。这个同学个性解读,理解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同学为之鼓掌。世上有很多问题不只是一个答案。大家尊重个体的见解和独特的看法。
三、动口---提高朗读的能力
语文课上如果没有读---动口,是极大的悲哀。朗读,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师要善于指导朗读,主要从语调、节奏、重音上的处理,以及教师朗读时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来启发学生。这样不仅会对学生理解课文、训练语感、陶冶情操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模仿是孩子们学习最基本方式”。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激荡着学生的心田。“老师,您厉害了,您读得真好?您是怎么做到的?”这种敬佩油然而生。教师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告知学生:多读几遍课文,把内容理解清楚,然后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融入到文本的角色,把自己的感受换成文中的特定角色,这样入情入境,每一个学生都会带着自己的体验感悟读出节奏、表情、语调。例如:在《雨点儿》一课中,就有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两个不同的角色读法。大家在朗读这小雨点儿的语言时读得天真幼稚一点;大雨点儿的语言读得稳重一些。在这两个雨点中话语中有一般陈述句又带有心里疑惑的问句,指导学生结合过去学习方法和经验,读好问句。要创设在大地回春,春来花开等一些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体朗读。假如两个雨点跨越两座桥相距得很远,他们对话讲了什么?如果在一起时又会悄悄地什么?它们向往自己的梦中之地,他们又会嘀咕什么? 这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和感悟实践加深了体会,提高了朗读能力。
四、动眼---培养观察力
部编的文本配置了大量的彩色图画生动形象,为孩子的理解认识提供了感性认识。孩子们凭借彩色画面去学习,并认识与画面相应关联物体的字词句等语文知识。在课文插图中,色彩多样,画面鲜活,深深地吸住他们的眼球。孩子们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和持续,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观察力得到提升。
例如《树和喜鹊》这一课中有三幅插图。在教学相关的段落时,我首先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接着让学生看图说话,最后出示原文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插图1:师:同学们,有一只喜鹊就生活在这儿。看,这儿有什么?(出示图1)生:一棵树。师:你说得不完整,说话要说完整。像我这样说,这儿有——师:真好,你一学就会。生:我看到了一棵树。师:你真行,你认真看一下图,说了一句话,把画面的意思表达完整。这棵树看到了,还看到了什么?师:老师,在树上还有一个鸟窝和一只喜鹊。师:你真不简单,能根据画面说出了一段完整的话。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课文是怎样表达的?大家共同读第1、2自然段?插图2:师:看,天一亮,喜鹊们一起干什么去了?(出示图2)插图3:
师:天一黑,他们又在一起做什么?(出示图3)
同学们之间发生的事很多,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学生可以留心去观察,去体会。这样,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畅通饱满,淋滴尽致。眼动带动心动,使学生在语文中体味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了语文,提升能力。
五、动手---提升学习力
古人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家也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特别是小学的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感官协调能力偏弱,又没有形成的读书习惯,所以从入学之初就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最为紧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初就应提倡学生动笔,用标识策略画出生字、新词,用勾划策略画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展开自己的想象,为课文画插图;勤于动手把好词佳句、有关读书心里感悟体会记在固定的本子上。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还培养了学生读书做批注的习惯,达到了以读促写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