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思考——以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6期   作者:王谦
[导读] 统编教材在单元设置上大胆创新,从三年级开始,每册设立一个习作单元。
        王谦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考院实验小学    
        统编教材在单元设置上大胆创新,从三年级开始,每册设立一个习作单元。于是,习作教学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附庸,而是独立的、系统的、整合的、聚焦写作的特殊单元,它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相互联结的阅读和习作活动,让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拾级而上。其中,习作单元第二部分的精读课文,选择了能充分体现该册习作能力的典型文章,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表达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
        但笔者在调研教师“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怎么教?老师们不能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主要有这几种情况:
        一是将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等同于一般阅读课文,关注内容教学为主,主要方向还是停留在课文“写了什么”。
        二是教单篇课文。还是一篇一篇地按部就班地教,缺乏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思考教与学的问题,单元前后没有联系性。
        由此可以看出老师们对“习作单元”的认识是不够的。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的理解不到位。其实,习作单元和普通单元的精读课文在编排形式上差别不大,但是由于习作单元更多指向表达,所以在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使用上应该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笔者就以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尝试从目标、内容、策略、评价四个维度,来谈谈对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教学的理解。                                        
        一、聚焦要素,精准定标
        习作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系列阅读和练笔活动,学习习作方法,并将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完成一篇习作。精读课文的定位不同于其他普通单元的课文,它是以习作为目的进行的阅读教学,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
     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围绕“按一定顺序写景物”这项习作能力编排,单元语文要素有两条:一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二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一条指向阅读,读文章时要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一条指向习作,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习作内容就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读写之间的联结点很明显,就是学习按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来写景。
        本单元安排的两篇精读课文《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的双龙洞》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海上日出》描写的对象是一处景物,作者巴金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记金华的双龙洞》则描写了多处景物,是描写一处景物的延展。基于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借助游览路线,理清文章线索,抓住关键的过渡句,了解、感悟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多处景物的方法;学习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突出景点的特色的表达方法。
        二、解读文本,精选内容
        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如果深入解读会发现有很多值得去学习的东西。但是在“习作单元目标”的引领下,在单元整体的关照下,就必须遵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原则,发现其在这个“目标”下的教学价值,进行针对性的文本解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是教给学生如何写作的佳选。作者按游览顺序写了多处景物,在文中,依次介绍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不同景物,景物虽多,却能有序描写,让读者一望而知;作者描写重点景物,比如“孔隙”时,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把孔隙的特点写得清楚、具体、形象。这样的内容解读,就与指向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定位一致。因此,教学内容也就呼之欲出了:理清作者游览路线,学习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景;品析重点景物”孔隙“的特点,学习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突出景点的特色的表达方法。
        三、指向表达,精巧施策
        (一)学生的学习起点要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习得了一定的能力,与本课教学相关联,可以借力作为阅读能力支架的语文要素有“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美景”(三上第六单元习作),“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四上第一单元),有了前期习得的阅读、写作能力的基础,对于”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一要素的落实是顺理成章的,学生能够借助游览路线,理清文章线索,抓住关键的过渡句,了解、感悟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多处景物的方法。
        (二)基本的阅读体验要感受
        习作教学中的精读课文教学虽然有别于普通单元的阅读教学,但他还是阅读课,基本的阅读体验是不能丢的。阅读是理解、运用的基础,学习表达的方法是在读懂内容、体悟情感的基础上习得的,所以,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具体感受每处景物的特点。比如,教学内洞的“黑、奇、大”这一部分时,抓住“形状多端、颜色各异”体会内洞之奇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双龙洞的赞美之情。在理解、体悟地过程中,学生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是如何把内洞的特点写清楚的。
        (三)重点的教学内容要强化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多处景物”的方法,抓住描写行踪的句子,总结出作者所去之处,弄明白众多景点之间是怎么转化的。二是学习怎样描写印象深刻的景物。学习作者用描绘性的语言对它进行具体描写,准确、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真实感人。本课重点描写的景物,比如“孔隙”,作者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把孔隙的特点写得清楚、具体、形象,这种方法是可以迁移运用的。
        整个教学过程,针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强化、突出,指向表达,以探究表达为中心,以“写了什么”为切入点,“怎么写”为教学重点,层层推进,达成目标,落实语文要素。
        四、初试身手,精细评价
        教什么,评价什么。评价应该指向教学的目标,应该为目标的达成服务。所以,学了“怎样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关键是要运用。
        在实践运用环节,就“参观植物园”创设情境:暑假快到了,同学们想去参观植物园,请你当小导游,带领同学一起游览吧!学生可以先描出参观路线,再巧妙用上过渡语,介绍游踪,让其他人明确导览顺序。接着再一次创设情境:在参观植物园的过程中,你一定有最想介绍给大家的一处景物,请将其重点描述。
        在评价时,建立精细的评价支架:看学生是否按照导览路线介绍清楚了景点,过渡语是否自然,是否将所见和所感结合,是否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还能以多少同学听了介绍也想去来作为评价标准。这些精细化的评价为孩子们在写作时,进行内容选择、语言表达、谋篇布局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的定位一定是指向表达的教学,当然需要从单元整体思维去考量。目标要清楚且聚焦,教学的实施要有针对性,一定要基于整体关照,通过丰富的读与写的交互手段,检验教学效果,还要有“结果思维”的评价意识。这样,以读促写,将习作能力的提升落到实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