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区小学教学名师领航工程“1258”模式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6期   作者:胡司苑 何乃韶
[导读]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不断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多方联动、多措并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要把教育水平引向一个更高阶段。
        胡司苑  何乃韶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教育局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不断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多方联动、多措并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要把教育水平引向一个更高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级教研培训部门工作重心下移,越来越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注重引导农村中小学校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进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与训后跟踪指导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各地大部分中小学校确实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一些地区也探索出不少各具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但在农村地区,部分中小学校领导和教师出现对校本研修概念认识不清、工作不重视;校本研修缺乏主题,研修形式单一;学校领导没有合理引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研修的组织方式,借助远程学习平台跨校、跨区协作等;校本研修缺乏模式,教研训严重脱离;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积极性不高、校本研修低效甚至无效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学校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校本研修,却没能真正发挥校本研修的活动价值与育人功能,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此,我们提出了《武鸣区小学教学名师领航工程“1258”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改进和加强校本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轻基层学校和教师的负担,统筹规划城乡区域校际联盟教研,促使教研训工作进行有机整合,使区域校本研修活动发挥更大效益,建立一个集教研、科研、培训于一体的校本研修模式进行专业引领,使教师在参与高效率的校本研修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二、概念界定
        1.校本研修:是指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目标,由学校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等形式实现学校和教师在教研、科研、培训等方面专业发展的研修活动。
        2.“1258”模式:即每个周期的校本研修活动要根据“以1个课题为引领,提炼2个专题讲座,推出5节优质课例,产出包括论文、教案、课件、录像课、说课、评课、讲座等形式多样的8个以上研修成果”为目标导向,组织研修活动。
        3.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三、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武鸣区农村小学学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现状;
        2.探索通过名师引领促进农村小学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方法策略;
        3.探索“名师+”骨干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加快农村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4.探索以促进农村小学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1258”研训模式及操作策略;
        5.探索以促进农村小学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1258”考核评价机制。四、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本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的调查报告和研究结论科学、准确,研究的主要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取得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
        (一)农村中小学校本研修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为了解农村中小学校本研修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其中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2019年5月,课题组对城区12个乡镇和6所城区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参与调查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4167人次,参与面广,覆盖了全城区各学区、各直属学校、各个学段,占全城区教师(7351)的56.69%,有较强的可信度。其中幼儿园教师590人,占14.16%;小学教师2141人,占51.38%;初中教师1326人,占31.82%;高中教师84人,占2.02%;其他26人,占0.62%。采用问卷星、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查。
        1. 调查结果分析
(1)关于校本研修活动时间。选择“工作日”、“暑假”、“双休日”、“节假日”、“寒假”分别占68.87%、21.79%、7.92%、0.74%、0.67%。这说明,教师们的权利意识进一步增强,希望尽可能利用工作日进行培训,让他们充分享受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从选择“时长”来讲,一次集中培训时间过长,教师们不容易安排自己的工作,不利于教学,同时也影响自己的家庭生活,教师们也不喜欢。
        (2)关于校本研修活动地点。选择在武鸣区本地、南宁市、广西区外的比例分别为34.32%、22.68%、21.43%。这说明,在“家门口”且有实效的培训,既方便又经济,既不影响教学又不影响家庭生活,越来越受教师们的欢迎。
        (3)关于校本研修活动方式。选择“短期脱产集中培训”占33.09%,排在第一位;选择“阶段式理论培训+实践考察+研讨总结”占24.17%,排在第二位;选择“网上培训+集中研讨”最少,仅占7.92%。这说明,由于网上学习有些内容很久都没有更新,形式单一,耗时费时,效果不佳,所以“网上培训+集中研讨”不太受教师的欢迎。另外,在研修活动形式上,选择较多的前三位选项依次是“观摩名校、名师课堂教学型”占80.23%、“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型”占58.72%、“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型”占51.6%。这说明,观摩名校、名师课堂教学是教师们的首选,这就要求培训者在培训时要充分考虑,适当安排。
        (4)关于校本研修活动内容。从工作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类型来看,选择较多的前三位选项依次是“对课程标准、教材理解把握能力欠缺”占54.79%、“信息技术能力欠缺”占53.16%、“学科专业知识欠缺” 占50.78%。从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欠缺方面来看,选择较多的前三位选项依次是“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占58.46%、“分析处理教学内容、整合课程教材的能力 ”占43.68%、“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 占36.74%。从班主任培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选择较多的前三位选项依次是“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占63.07%、“留守学生与学困生工作”占57.24%、“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安全能力训练与突发事件处理”占55.96%。这些内容和数据,为培训者选择培训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关于校本研修活动考核评价。选择较多的前三位选项依次是“培训返岗后执教一节公开课”占63.98%、“培训返岗后负责组织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占60.38%、“培训返岗后进行专题汇报”占49.7%。上公开课、组织校本教研活动、进行专题汇报是教师们比较喜欢的培训与校本研修有效结合方式,这就要求,培训管理者和学校管理者,必须做好训后跟踪,根据学校实际,采取多种形式,使培训与校本研修有效结合,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4.提出的对策
        (1)科学规划校本研修活动时间。工学矛盾是影响教师参与校本研修和培训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校本研修、培训要做好规划,不要过多过滥,不要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时间安排上要人性化,不要与段考、期考复习时间冲突;不要在开学初、期末或者年底教学工作最忙的时候组织培训;每次研训时间不要太长,因为外出研训落下的工作太多,很难补;不要在节假日开展研训活动,不要占用老师的休息时间。
        (2)合理安排校本研修活动主体。一是适当邀请专家进校园,到一线学校做具体的示范与指导,应按所教的学科进行培训,跟专业对口,针对学科有效指导。二是应面向全体,人人都能参与。三是多组织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城市同行、优秀教师到农村进行送教活动,进行经验交流。
        (3)灵活选择校本研修活动内容。一是面对农村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少、接触面窄的现象,应多开展名校名师展示课,加强教学技能技巧的指导,减少纯理论的培训。二是多安排一些实地考察、跟班跟岗实践活动,学习其它学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三是校本研修活动应以实际案例作为培训案例,贴近实际情况;接地气,重实践,能运用。四是研修内容可以增加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拓展研究如何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灵魂的滋养和塑造上。
        (4)强化校本研修活动成果运用。一是把注重校本研修、培训后期多对参训老师进行跟踪,落实好参训之后的校本研修成果展示、汇报和总结。二是建设全城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区域内优质校本研修活动成果进行共享。
        (5)着力打造区域校本研修专家团队。全员参与,全员培训,全员提高,这是共识。农村学校由于经费有限,每一年能外出参加研训活动的毕竞只有少数,要全员全科、全面系统的培训,光靠几个专家、学者,靠一些培训机构,是远远不行的;必须充分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紧紧依靠城区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发展中心、学校科研处的协调指导;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尽快建立城区、乡镇、校三级教师培训团队,涵盖各学段、各学科,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常态化。
        总之,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培训管理者、学校教科研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科学决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1258”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
        近年来,在实施“国培计划”——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培训项目过程中,南宁市武鸣区创新校本研修模式,以“互联网+”为基础,实施“武鸣区乡村教师工作坊1258研修模式”。充分利用本土教师培训团队的优质资源,以提升教师“三力”为主旨,以微型课题研究为主体,以“互联网+”的研究活动为主线,开展乡村教师工作坊研修培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炼出比较成熟的教师培训新形式。
        1.主要做法
        (1)建立坊主资源,强化组织管理。2016年5月,我城区整合教研、电教、进修学校等部门,成立了武鸣区教师培训发展中心,组建了由153名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教师培训团队。将所有培训团队成员作为城区各级各类教师工作坊坊主库,依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坊主库成员能力提升高端培训,强化组织管理。
        (2)注重以点带面,探究研修模式。一是由城区教师培训发展中心骨干人员担任坊主,从城区教师培训团队中遴选坊员,组建城区示范性名师工作坊;二是由从城区教师培训基地学校教师中遴选坊员,由坊主库成员担任坊主,组建城区“国培计划”乡村教师工作坊。在示范性名师工作坊的“1258”主题研修指导下,基地校“国培计划”乡村教师工作坊各自开展研修活动,形成了“示范坊——基地坊”两级共同体主题研修活动。
        (3)依托专家引领,提升研修成效。一是坊主以研修课题为核心,将课题研修内容主题化、研究展示课案例碎片化,组织坊主库成员和基地校坊员利用Q群、微信群开展网络主题沙龙,亲切交流、及时回复、多元评价,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二是以学科教研员为核心,以资源库和研修课题为平台进行工作坊研修阶段成果互动评议,依托网络,组织工作坊教师在研修群中进行反思交流,不断完善优质的工作坊研修成果。
        (4)采取任务驱动,打造研修成果。一是每年初由教研室组织坊主库成员进行多样化的培训,申报各工作坊的“1258”目标和研修方案;二是由城区师培中心制定工作坊考评制度,并对各工作坊研修活动分阶段跟进评价;三是由各工作坊根据“1258”研修目标,采取任务驱动式研修,打造优质研修成果。
        2.创新举措
        (1)以培养名师为主旨。一是各工作坊成员围绕研究课题,扎实进行网络学习与教学实践,积极参与坊主组织的线上线下研修活动,提交优质的研修成果资源包;二是在研修活动过程中,各坊员轮流执教研究课、轮流承担基于课例展示的微型讲座,不断提升自身教学力、科研力和培训力,创新教师培训研修的新模式。
        (2)以课题研究为主体。微型课题研究是工作坊开展研修活动的方向和载体,基于微型课题研究为引领的研修活动,使工作坊的研修成果才更丰富、更厚实。
        (3)以“互联网+”活动为主线。各工作坊将线上的工作坊网络沙龙主题和线下优质课探究主题相结合,坊主以主题活动、简报、课件、资料、公告等方式将研修主题上传到网络平台,组织坊员在线上通过学习、讨论、上传案例资料等交流研修主题,线下则让承担研究课的坊员先个人备课、上传备课初稿,活动当天再分组进行集体备课,并当场展示,最后,在坊主的专题讲座中总结提升。线上线下活动的结合,有效的打造了优质的工作坊成果资源包。
        3.实施成效
        (1)研究出一批高质量的微型课题成果。2015—2017年,我城区示范性名师工作坊、“国培计划”乡村教师工作坊共立项县级课题16个,市级课题8个,均已通过结题鉴定。
        (2)汇聚了一批优质的本土教学资源。按照“1258”的研究目标,由城区教师培训发展中心将各工作坊的优质研究成果进行归档,择优参加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获一等奖12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8项。
        (3)有力提升了武鸣区教师培训团队成员的教学力、科研力、培训力。三年来,武鸣区乡村教师工作坊共进行了24个微型课题研究,深入13个乡镇28所学校进行送培,工作坊成员共进行了22个专题讲座,全面提升了乡村教师的科研水平。
        4.典型经验
        (1)形成了“互联网+”工作坊研修模式的新常态。基于课题研究下的主题教研及网络学习、交流、研讨、反思等沙龙,成了教师日常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引领了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
        (2)建立了乡村教师工作坊“1258”目标考评机制。一个课题、两次讲座、五节优质课例、八个优质成果,既包含了对坊主能力再提升的考评,也明确了对坊员参与工作坊的目标任务。整个研修活动的完成,切实提升了一批教师的教学力、科研力和培训力。
        5.推广价值
        基于“1258”目标导向下的“互联网+”工作坊研修活动,有效创新了师培工作新模式,不断生成一批优质的本土课题资源和教学资源,供整个城区教师共享,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教师培训模式参考和一批优质教学资源。而工作坊教师在达成“1258”研修目标的同时,自身教学力、教研力、培训力得到实实在在地提升,这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可以复制的成长道路。
        (三)探索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方法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名教师,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是职业化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教师专业化发展关系着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乃至一个国家的教育大计。本文结合近年来县域教师培训的一些经验,谈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四点策略。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比较统一的说法:一是指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水准和知识结构完善的水平;二是指科学划定专业标准,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达到相应岗位的专业标准。教育专家提出,教师专业化应是教师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学习、专业实践,获得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成为一名名师的成长过程。总的分析,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提高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二是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三是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2.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各种能力内行,应该包括扎实的教学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积极的专业精神。那么,如何培养教师的这些专业发展的这些能力呢?笔者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者,在长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及校本研修管理中,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尝试和实践。
        (1)规范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的制度建设是一切工作得以高效完成的保障。从教师行业来说,规范教师入职制度和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职业外部条件。当前,我国在教师发展机制的建设上,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内容体系和措施及对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资格的认证、管理制度,但反思这些制度、措施的背后,尚缺乏专业的、持之以恒的、系统性的保障和指导。在课程设置及教育专业知识、职前实习设计上,仍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甚至部分地区仍有个别没经过系统师范教育的人,也加入到教师这一职业队伍中。为此,规范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制订一系列规范的制度来进行改造和完善。


        (2)完善知识结构。当今世界,信息错综复杂、知识更新换代,对教育工作者的挑战越来越严峻,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完善知识结构,适应新常态,方能做到因材施教。申继亮教授指出,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性知识四个部分,广大教师应该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①精通本体性知识。每个教师对自己任教学科所具备的知识,称为本体知识,如语文教师具备的语文学科知识、数学教师具备的数学学科知识等。这些知识是教师任教学科的主体,是学科专业的基础,任何一位教师都要精通本体性知识。
        ②掌握条件性知识。除了任教学科外,教师所具备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称为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包括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教育教学原理方面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对学科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教学对象的言行、心理等变化,并施之以正确地指导。但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条件性知识恰恰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又特别需求的,它是一名教师能否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③积累实践性知识。在日常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为有目的地实施教学、解决学生临时性问题所具备的知识,称为实践性知识。一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于个人教学经验息息相关。这部分知识对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它影响着学科教学的质量、学校整体成绩的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具有很强的情境性,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在不确定性的教学环境中及时准确作出解释和反应。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重视积累教学经验,积累大量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实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④拓展文化性知识。“亲其师而信其道”。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师还需具备广博的文化性知识,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与青睐,才能将每一节课上出韵味。为师者,应具备两个方面的基础性文化知识:一是具备任教学科、教材的本体性知识,二是拓展自己学科外各方面的知识。只有做到“有扎实学识”,才能随时随地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拓展学生的学识和思维。
        (3)注重校本研修。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强调了教师专业化发展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积累教学经验意识,二是注重提升教学反思能力。而在日常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校本研修刚好可以实现这两个需求,或者说,校本研修的对于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和提升教学反思能力。教师在参加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在某一研修主题的引领下,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平台,在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个层面的活动过程中,丰富了理论素养,提升了核心素养。此外,职前教育理论只有在职后交流研讨中,才能得到验证和完善,也才能生成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帮助教师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加快个人的发展。
        (4)开发校本课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旗帜鲜明的地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真正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在课程的设置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则要求教师开展“以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个方面的能力,夯实学生“四基”。要落实这些要求,达成这些目标,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和学校发展的地方课程。而要开发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就要求教师要静下心来思考、研究,要求学校要组织所有教师建立课程开发的学习型组织。而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才能思考自身教学,提升科研能力,加强同伴互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国家、学校、教师个人针对实际情况,在专业结构、专业态度、专业内涵方面精准施策,科学规划与实施,才能真正培养教师教学力、科研力、培训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探索出以“1258”校本研修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操作策略
        1.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要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和能力,必须从提高教师素质做起,从改革传统教学做起,而校本研修,正是体现教师合作意识和拓宽教师视野的有效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既然是一种改造和改组,我们更应该通过集体的努力去把个人的有用经验融合在一起,改造出更便于学生接受的研究成果。为此,我们提出“1258”的校本研修模式,目的是让农村中小学校在校本研修活动中以“1258”模式进行引领,将教研、科研、培训有机地进行整合,确立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方向和预期成果,在达成“1258”研修目标的过程中,能有针对性地、主动地进行研究,培养他们的教学力、科研力、培训力,为他们从普通教师向名师的发展奠定基础。
        2.操作策略
        (1)以1个课题为引领。微型课题研究是校本研修活动的方向和载体,基于微型课题研究为引领的研修活动,可以使校本研修成果才更丰富、更厚实、走得更远。在农村中小学校本研修活动中,我们以学校或乡镇为组别,以学科为单位,要求每个学校、每个学科在年初申报立项1个以上县级微型课题,将课题研究的几个内容作为每次校本研修活动的主题,每个月或每两个月一个主题,逐一研究、系统推进,让教师在磨课、上课、说课、评课等环节中围绕主题开展,这样,校本研修更有针对性。活动结束后,不少教师能及时围绕主题,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或案例等研究成果。
        (2)提炼2个专题讲座。在微型课题的引领下,我们以校、学科组或名师小组为教研活动单位,由学科组或教研组提前选派一名教师,每次活动围绕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提前收集相关资料,在活动展示课结束后,进行1个小时甚至一个午的专题讲座。围绕所展示的一个或几个课例的设计理念、理论依据、优缺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及改进策略,以“实践+理论”的形式开展讲座,力求以专题讲座为驱动,促使教师进行深度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力、培训力,做个专家型教师。
        (3)推出5节优质课例。基于每个学期5个月、每个农村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平均5位教师的现状,在实践中,为了能减轻教师活动过多的负担,让每位学科组教师都有承担教研课的权力和义务,我们设定,每个学科教研组每个学期开展5次教研活动(每月开展1次),每次活动轮流1位教师承担研究课,每次活动结束后,要推出1节包括设计理念、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说课、评课稿在内的优质课例(即每个学期5节优质课例)。这些优质课例,由学校或区域教研中心组建立资源库进行归档,择优参加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
        (4)打造8项研修成果。为了使农村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成果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能有效地共享,更好的地反哺本地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一个平台将各学科组每次的研修成果进行汇总、分享,供教师自由萃取。为此,我们以打造优质成果为主线 ,采取任务驱动式研修,每次研修活动结束后,要求各学科组或教研组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包括论文、教案、课件、录像课、说课、评课、讲座、美篇等形式多样的8个以上研修成果。这些研修成果,真实、客观、有效地为今后本学科教研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校本研修是教育改革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只有立足于学校发展、着眼于教师成长,采取有效模式开展研修活动,才能真正解决学校教育实践问题,使教师通过研修活动去适应变革、勇立潮头,使校本研修之路越走越宽!
        (五)探索以“1258”校本研修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加快农村地区优秀教育教学人才的专业成长,打造一批理论水平较高、教科研组织能力较强、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小学教学名师队伍,充分发挥名师队伍在指导乡镇学校教改教研及培养基层骨干教师工作中的积极作用,2019年4月起,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教育局以《农村中小学以“1258” 校本研修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为引领,启动了武鸣区小学名师领航工程。
        1.研修模式评价目标
        (1)组建以3名城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学科教研员、3名师培中心项目负责人和160名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名师为主体,以促进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由同一学科领域的城区级教学名师组成的,集教学科研和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研共同体。
        (2)小学名师领航工程旨在搭建促进中心城区、乡村学校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以名师为引领,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打造一支在全城区小学学科教学教研中有成就、有影响的研训团队。
        (3)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在教育局教研室、城区师培中心的指导下,以名师带动为原则,以南宁市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平台为依托,以系列研究专题为纽带,以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以研训合一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水平、专业素养的提升为根本目的,为全城区小学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和可借鉴的方式。
        (4)在提升全城区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一批乡村小学学科教学名师和教学新秀。
        2.研修模式评价表
序号    考核要素    考核内容及评分要点    分值
1    制定研训方案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所负责学区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研训活动方案。    10
2    开展课题研究    根据学科教学重点、难点、热点及所挂学区实际选定课题并指导其申报立项,以课题为中心,引领乡村学校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城区级课题评8分,市级以上课题评10分)    10
3    组织研训活动    每年到所挂学区开展4次以上镇级研训活动,其中2次为城区级名师进行主题教研活动示范展示,2次为指导学区学科中心组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活动。(每开展一次活动评5分,上限20分)    20
4    培养青年教师    每位名师与所负责学区的2名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关系,每年深入徒弟学校听课、指导学校教研活动4次以上;安排徒弟到师傅学校跟班学习4—6天,形成常态化的跟踪培养机制。(到徒弟学校每指导一次评3分,上限12分;安排徒弟跟班学习每天评2分,上限8分)    20
5    总结整理材料    根据要求,及时做好工作总结、成果收集及资料建档工作,并将材料的电子文稿发送给城区师培中心收集归档。    10
6    重视宣传工作    在开展研修活动期间,能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宣传领航工程开展活动情况及成效,提高项目的影响力。    5
7    引领成效显著    团队成员团结协作,示范引领效果好(5分);挂钩学区教研氛围浓厚(5分);挂钩学区教学质量有所提高(5分);挂钩徒弟专业水平明显提升(5分);挂钩徒弟所在学校教学教研有成效(5分)。    25
合计            100
        3.评价维度分析     
        (1)评价目的、功能和方向   
        这样的评价体系,以提升小学学科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为核心,以培养乡村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微型课题研究为载体,充分发挥城区小学学科教学名师团队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以名师为核心的高层次骨干教师团队和专家型教师群体,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团队培养、整体提升,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配置合理、充满活力的小学学科教学名师队伍,促进本城区教育教学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评价目的明确、功能准确,方向正确,通过评价,能有效反映“1258”校本研修模式对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能力的发展状况。     
        (2)评价的内容分析   
        本评价体系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开展的一活些动载体及发展路径,其内容包含几个方面:
        一是开展课题研究。依托城区教学名师、教学骨干集体智慧,根据学科教学重点、难点、热点及本学区实际选定课题、申报立项,力争经过1至2年的研究,探知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及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并力争在全城区进行推广应用。二是组织培训研讨。通过“课例研究+专题讲座”的主题研训模式,探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训方式,提高名师团队和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推广教学成果。通过开展研讨展示、辅导讲座、名师论坛、专题微片、现场指导、送教下乡、网络传输等多种形式,在全城区范围内介绍、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实现优质教育教学成果的共享,为推动全城区的教学进步发挥积极作用。四是开发教学资源。根据课题研究需要,系统地建立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库,并通过多种途径的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五是培养青年教师。每位城区级教学名师要与所负责学区的2位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并进行常态化的跟踪指导,力争通过2年的培养,打造一批本城区教学新秀。
        总之,“1258”校本研修模式的有效运用,有效地改进和加强了校本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教研训工作进行有机整合,使区域校本研修活动发挥更大效益,建立一个集教研、科研、培训于一体的校本研修模式进行专业引领,让教师在参与高效率的校本研修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五、主要结论与观点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观点:
1.本课题研究以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据,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1258”校本研修模式,探索通过利用“1258”校本研修模式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策略,建立利用该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总结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2.本课题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建构—分析实际—行动改造—反思总结”的途径,提高实验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通过探索“1258”校本研修模式、方法策略、评价机制,促进农村中小学校增强对校本研修的理解和认识,改进研修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3.本课题研究出的“1258”校本研修模式是一种方法策略,农村中小学校在校本研修活动中以“1258”模式进行引领,可以将教研、科研、培训有机地进行整合,确立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方向和预期成果,真正做到校本研修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在达成“1258”研修目标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能有针对性地、主动地进行研究,培养他们的教学力、科研力、培训力,为他们从普通教师向名师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开展此课题研究,对于创新中小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六、研究效果
        本课题通过约两年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学校校本研修的改善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效果。
        1.校本研修方面。各学校、学科教研组以“1258”的校本研修模式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注重以课题研究为主体,教研组成员围绕研究课题内容,扎实进行网络学习与教学实践,积极参与教研组组织的线上线下研修活动,提交优质的研修成果资源包;在校本研修活动过程中,教研组成员轮流执教研究课、轮流承担基于课例展示的微型讲座,不断提升自身教学力、科研力和培训力,创新教师培训研修的新模式。此研修模式设计一个课题、两次讲座、五节优质课例、八个优质成果,既包含了对教研组能力再提升的考评,也明确了各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目标任务。整个研修活动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切实提升了一批教师的教学力、科研力和培训力。
        2.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我们提出“1258”的校本研修模式,目的是让农村中小学校在校本研修活动中以“1258”模式进行引领,将教研、科研、培训有机地进行整合,确立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果,在达成“1258”研修目标的过程中,能有针对性地、主动地进行线上线下自主研究、合作交流,在真正实施中去执教展示课、说课、主题式评课、专题讲座,培养了他们的教学力、科研力、培训力,为他们从普通教师向名师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实验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研训意识与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提高,课题组教师逐步提炼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在参与“1258”模式下的校本研修活动中,课题组教师撰写的论文和案例质量比较高,参加各级课堂教学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和奖励,有的还被提拔为学校领导,初步形成一支热心从事教科研工作的骨干队伍。
        
参考文献:
        [1]梁平安.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是做实校本教研[J].课程教育研究,2017(09):188-189.
        [2]黄承吾.浅谈农村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5(24):86-87.
        [3]李昱华.区域内城乡中学教师专业认同现状对比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8.
        [4]刘云.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5]丁智林.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