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以五下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西游记》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6期   作者:赵璐飞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赵璐飞
        浙江省余姚市城南小学 315400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还要求教师: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如何基于学生阅读素养提升,开展整本书全过程指导?本文以统编教材五下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中《西游记》为例,浅谈阅读指导策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阅读能力,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
【关键词】整本书;指导策略;深度阅读;思维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面,提高阅读品味。可见海量阅读,读整本书,成为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可目前教师关注阅读书目推荐,轻视阅读过程指导,深度阅读指导不力,这无疑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何让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度”?本文以统编教材五下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中《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浅谈深度阅读指导策略。
一、基于整体,构建思维
        统编教材着力凸显“读书意识”,旗帜鲜明地将“课外阅读”作为一个板块编入教科书,每个学期都设立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教师要善于结合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的阅读书目,前后勾连,板块推进,以一带多,构建学生的思维体系,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模式。
(一)前后勾连,找准阅读要素“点”
细读每一册“快乐读书吧”的“推荐读物”与“阅读要求”,不难发现编者从“体裁要求”“阅读要素要求”等方面呈现逐层递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笔者梳理四到六年级“快乐读书吧”阅读推荐读物与阅读要素编排如下:



纵观上表发现推荐读物在阅读体裁上纵向编排有层次性,由通俗易懂的“民间故事”到经典的“中外名著”;“阅读要素”呈现“单一性”到“多样化”发展,符合学生思维发展从直观到抽象,年级越高越重视学生的阅读深度,使读书因思维的参与而更有收获。“边读边想”“用阅读卡记录”“阅读精彩片段”“理清人物关系”“写读书笔记”等阅读方法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指导时,需关注年段特点,把握阅读要素,整体关照,凸显方法指导,强化阅读思维训练。
(二)板块推进,布局思维训练 “线”
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从整本书的作者、封面、目录、梗概、插图、精彩片段推荐,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激活学生阅读期待感,这是深度指导第一步。
《西游记》是章回体小说,一回或几回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连起来就是一个长篇故事。教学时,要从整体着手,用结构化、板块式的流程推进教学,让思维有层次地发展。在“课前导读”中,笔者设计了下面几个板块:






设计中,涉及学生对作品情节梳理,这简洁明了把握作品主要内容以及各章

前2个问题指向古典小说的特点(章回体),第3问指向小说的情节,第4问指向小说的人物,这样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明确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三)以一带多,拓展课外阅读“面”
     统编教材倡导“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维一体的阅读体系。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乐读书吧”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五下“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这是“走近中国名著”单元的拓展和延伸,能使学生更全面了解、感受古典名著。
    但由于阅读整本古典名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五下“快乐读书吧”把《西游记》作为重点推荐书目,而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没有作硬性要求。不作硬性要求不等于不建议读,中国四大名著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还是有必要去看看的,否则如何走近中国名著?我们可以将《西游记》的阅读方法可以迁移运用到其他三部古典小说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实现四大名著同步的深度阅读。
二、聚焦重点,深化思维
   学生首次阅读作品后,对其作品内容、人物性格、作品主旨、表现手法等把握通常呈现零散、单一、浅显思维的学习状态,缺少思维的深刻性。因此,在阅读推进课上,教师要从人物、核心问题、语言表达等多个维度聚焦,训练思维的立体化、深度化和逻辑化。
(一)紧扣人物,多元评价,让思维“立体”化
对人物认识的全面性、丰富性是思维品质的表现之一。教师阅读指导课上,要善于捕捉文本关键信息,关联内容,统整内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建立关联,训练学生思维,让原本零散、单一的思维呈现结构化、立体性。
围绕“我更愿意选择 ×× 作为我旅行中玩伴”一题,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多角度介绍《西游记》中的任一人物,丰富对人物的认识,有理有据地解读,增强感悟人物形象的能力。

          
                     图1                                   图2
     
                                     
(二)甄选话题,引发思辨,让思维“深度”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于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因此在阅读指导课中,可以吸纳学生提出的原生态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认知的前提下,使其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阅读见解或困惑,教师梳理后,甄选有探究价值的话题进行设置,让学生串联情节,引发思辨,提升思维的深度。
《西游记》中孙悟空武艺高强,机智勇敢,在大闹天宫时可以击败十万天兵天将,一直打到玉皇大帝面前,如果不是如来佛祖及时出现,后果不堪设想。但在取经路上,面对那些神仙坐骑和侍童,孙悟空动不动就得上天求救兵,这前后的差异,如何理解?此类问题的探讨能促发了他们二次阅读的内驱力,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的思维。学生探究后得出以下结论:







(三)关注表达,品味归纳,让思维“逻辑”化
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表现。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归纳,在归纳中掌握语言运用和写作的方法。《西游记》作为一部长篇古典神话小说,其中有不少精彩的打斗场面描写,特别是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片段,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青少年版《西游记中》中只有12个字:



一个齐天大圣孙悟空,一个魔王之子红孩儿,他们都拥有超强的能耐,武器杀伤力也很强,这打斗场面会怎样?这12字包含了很多内容,这时候需要让学生联系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谈一谈,发散他们的思维,然后出示原文:







原著描写为何如此精彩?此时我们就需要引领学生破译精彩表达的密码,找出作者把一场恶斗描写得激烈紧张、扣人心弦的原因。学生通过品读归纳出:这短短的一段话中,却包含着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读完回味无穷。
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作品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并归纳总结,不仅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为他们所用,读写结合,提高阅读的深度。
三、展示成果,分享思维
整本书阅读后,可以举行阅读分享会、个性化的成果展示、故事续编、课本剧等,其方式可以多样,说、写、画、演,教师随机补充、引导、提炼、拓展,既可以深化内容理解与把握,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真正实践“阅读是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彰显思维的独特性。
(一)思维图文式表达??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后,学生用思维图、文字等展示成果,这些成果是个性化的阅读记录,具有思维张力,其成果的不同形式表现,充分体现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如图1、图2用图式架构情节,梳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线图;如图3用读书笔记形式概括了第一回的主要内容和读后感想,共享思维的成果能让学生得到多元化的发展。

   
(二)阅读分享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文本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这也恰恰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我们要学会尊重。由此,我们可以定期组织以《西游记》为主题的阅读分享会等开放性活动。曾经举行过《沙增其实很聪明》的阅读分享会,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发现沙增其实很聪明。沙增平时默默无闻,本领平庸,但在关键时刻并不含糊:曾经灵机一动,撒谎救了百花羞公主;打通天河灵感大王时,看出妖怪有强大后台,只愿意和八戒一起引出妖怪,而把打死妖怪的任务给了孙悟空。说得有理有据,表现了自己独特的视角。
(三)情节展演式续编?
鼓励学生将原著中的印象深刻的情节进行创编,通过演绎人物的语言、肢体动作、神情等,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创编后,相互评价,修改完善,并进行二次修改创作。学生在交互评价和品鉴中,对作品中人物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全面。经过共同切磋,思维在情节的续编和助演中得到锻炼,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基于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中教师要站在学生阅读学情上,立足整体,聚焦重点,适度推进阅读指导,分享阅读成果,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推进中,提升阅读能力,发展思维,使整本书阅读真正走向“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黄华芳.统编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导学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19(10).
(3)胡元华.“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建构的设想[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6(10).
(4)陈雪娟.整体关照  发展思维  指向“深度阅读” .嘉兴小语,20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