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小学生自残现象的原因与干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6期   作者:  张余基
[导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互联网逐渐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接触人群也在逐年增多,很多小学生因为过早的接触了一些不良信息,导致其出现自残行为。
        张余基
        茂名市方兴小学 广东省 茂名市 525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互联网逐渐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接触人群也在逐年增多,很多小学生因为过早的接触了一些不良信息,导致其出现自残行为。对于这一现象,应该及早地发现并制定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在阳光积极的心理下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小学生自残;原因与策略;心理健康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在使用恰当的情况下可以带来很多便利之处,相反则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小学生出现自残行为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不可一概而论,本文将从互联网时代下小学生发生自残现象的原因着手,探讨相关的应对措施。
        一、互联网时代小学生自残现象的原因
        1.互联网传递的不良信息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学生了解新鲜事物的途径各式各样,然而很多“新鲜事物”的存在,都是以一种不合理、不合法的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不够成熟,不能合理的判断事物的对错,很容易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蛊惑,认为自残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在这种错误心理的影响下,通过伤害自己来表示自己的独特之处,满足所谓的优越感,这都是错误行为。
        小学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很强,对于一些“独特”的行为容易产生盲目跟风的现象。互联网传递信息的速度极快,更容易使小学生在不辨对错的情况下盲目追随他人,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做出伤害自己的轻率决定。
        2.父母责任的缺失
        很多家庭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条件,父母二人共同出外务工,然而很多情况下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这样的家庭里,学生以留守儿童的身份存在,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以及爷爷奶奶的愧疚心理,更容易溺爱子女。但是当孩子在学校成绩不理想或者犯错误时,家长又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解决,这样就容易使孩子形成畸型人格,产生自残行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年轻家长沉迷网络游戏,对孩子不管不顾,在学习上不能给予孩子帮助,生活中对待孩子漠不关心,这样的冷漠行为无疑会给孩子的幼小心灵造成创伤。小学时期,学生年纪尚小,在最需要父母关心和爱护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爱,又找不到合理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就可能通过自残的行为来表达对家长的抗议。
        当然,这与学生本身也有很大关系,对于很多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花朵,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难以直面困难,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时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采用伤害自己的极端行为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分散痛苦,这反而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再加上父母责任的缺失,未尽到应尽的教育职责,使孩子在遇到挫折时焦虑、恐惧,以自残的行为分散注意力。
        二、关于互联网时代小学生自残现象的干预策略
        1.家长为小学生上好第一任课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做好学前教育,为孩子的成长上好至关重要的一课。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不应该过分注重经济条件,从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当发现孩子有不正当行为时及时给予纠正,以免越陷越深,发生不可挽回的巨大代价。然而亡羊补牢虽为时未晚,已经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伤害却是不可磨灭的,因此家长更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小孩子的心理变化迅速,只有通过平时不断的沟通交流,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关心和爱护孩子,不是对孩子的溺爱,也不是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而是让孩子在学会爱别人的同时也爱自己。
        对于很多力所能及的小事,不应该总是由家长代劳,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树立责任心。在遇到挫折时,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孩子在自身努力下充分发挥智慧,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应对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而不是被困难打倒。
        另外,不要让孩子过早的接触一些与年龄不符的网络信息,合理控制上网时间,防止孩子沉迷网络世界,促使孩子在互联网时代下,巧妙运用这一媒介,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积极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般情况下,学生和教师相处的时间往往大于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所以,教师自身行为的好坏会影响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学校里,不仅是一位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还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三观。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社会上已经发生过的案例,通过这样的真实事件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话题。让学生深刻明白生命的重要性,明白爱惜自己身体的重要性,古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虽然现在不像过去那么严苛,但是以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达到某些目的还是不可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有关珍爱生命,爱惜身体之类的教育话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防微杜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小学生自残行为的发生。
        3.各方面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社会层面来讲,就需要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修正不恰当行为,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自残行为只是用来吸引他人目光的一种手段,当他们认为老师和家长不够关心自己时,想要通过这样的极端行为获取关注,那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对这类行为进行心理疏导,以免演变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下,小学生接触到的信息种类繁多,对于小学生自残这一现象,全社会都应该对此产生高度重视,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参与下,提高学生抗压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使学生不因为困难的阻碍或者不良事件的影响,产生伤害自己的行为。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早发现早处理,及时加以疏导,才能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利军. 手机互联网时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J]. 新一代:理论版, 2019, (013):P.66-66.
        [2]闫颖. 低年级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干预策略阐述[J]. 新一代(下半月), 2018, (006):189.
        [3]郝睿瑶.中学生自残现象调查与分析[J].神州(上旬刊),2019,(003):99-100
        [4]赵晶晶, 林中强. 小学生不良行为规范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J]. 明日, 2019(22):0307-03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