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323900
摘要:唱歌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的节奏和音调等等之后,才能大方的演唱,自信的表演,才能感受歌曲的情绪美和情节美,才会有意识地对自己或他人的演唱进行评价。而在一首歌曲的学唱过程中,学生总会在“节奏、旋律、歌词、艺术表现”等方面遇到困难,如何在课前备课阶段预设难点句,思考出如何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难点句,并在歌曲学唱过程中实施,这对于音乐课堂的有效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 有效、节奏、旋律、歌词、艺术表现
歌曲教学中的难点,一般是指在歌曲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表达的某些乐句,甚至是某个节奏、某个音、某个字,它一般呈现歌曲中的某一片段。只有有效解决重难点才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演唱能力得到发展。教孩子唱歌,切不可反复地带着唱,这种方法机械、生硬、陈旧,是笨拙的老师的教学方法,虽然儿童跟着唱十遍、二十遍,把歌学会了,但久面久知他们对歌曲演唱的兴趣也就唱没了。灵活多变、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孩子学生歌唱的兴趣。我在音乐课堂上对如何有效解决难点句作了一些肤浅的探讨。现陈述如下。
一、运用体态律动体验节奏难点
每个人的节奏感强弱有异。在听音乐时,我们都会不自觉地用脚打拍子;有的学生一听到欢快的音乐,就会点头、欢笑、心情愉快。这些都是人潜在的节奏感在起作用。而教师应该抓住这点,使它充分发挥出来,在生活中寻找材料,化解难度,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坡度,指导学生上山爬坡。
如二年级有一首歌曲《布谷》,因为一个我所教的二年级有六个班,我就在不同的班级用了不同的教学设计:
第一次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唱方法,经过反复的演唱,学生们演唱时节奏还是不准确,要不没有空拍。要不就是音的时值不够,不仅教学效果达不到,而且反复的演唱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节奏难点没有好好解决。
第二次教学我首先一边朗诵,一边用体态动作表演。
(4)结尾处空拍用叉腰、跺脚、拍腿的动作表演,边朗诵边表演。
布 谷 0| 布 谷0 | 在 森 林里 |叫 — 0 | |
(拍腿、叉腰、跺脚)
在这次教在学唱中我请学生们加入体态律动,我设计在空拍处拍腿、叉腰、跺脚的动作。学生们一边面带微笑、一边演唱了歌曲。在原来教学中出现的节奏不准确的问题消失了。这说明采用体态律动解决节奏难点的方法既解决了学生们空拍不空的节奏问题,还激发了学生们欢乐的情绪。
二、采取多变的教法把握旋律难点
灵活多变、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孩子们学唱歌曲的兴趣,不妨在教学中这样做:
1、听唱体验
这种方法以发挥孩子的听觉为主,结合难句教唱,我们在教唱一首歌曲中,往往会碰到:有的乐句你绞尽脑汁,怎么教学生就是没有办法掌握,反而越绕越显的麻烦,其实碰到这种情况只要让学生在静静地聆听,这句难唱准的旋律就轻而易举的在听的过程中得到解决。例如第十一册中有一首歌曲《银杯》,有一乐句“赛勒日外咚赛,朋友们欢聚一堂敬请干一杯”,其中“赛”字属一字多音,曲调为“6 – 2 1 3”,如果只是传统地反复跟唱,效果不佳,我就利用教学课件反复点唱这一句的范唱,让学生先聆听,后对口型的方法学唱这一句,(对口型是一种很好的学唱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要用耳朵听,又要模拟演唱,综合有效。)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正值变声阶段,高音往往上不去,那这一句正好是这首歌曲最高的部分,怎么才能让学生“唱”上去又不“喊”呢?我的办法还是借助聆听,强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住音高,高位置的唱、轻轻地唱,让自己的音高往范唱中的音高上靠。
2、视唱体验
这一方法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他们已学过的音乐知识进行教学。
有时候歌曲教唱中,碰到难以唱准的乐句,必定要唱唱曲谱,但如何唱才不会枯燥,是个值的探讨的问题,我经过多年的课堂打磨,有一些例子可供参考,例如第四册中的《哈里啰》曲调简单,歌词明了,但在整体演唱过程中却发现第二乐句“啦啦啦啦啦啦哈里啰”存在偏低的情况,学生把几个“4”都唱成了“3”的音高,我急中生智,马上出示音符台阶,让学生利用课堂中一直都在用的“柯尔文”手势,模唱“1—2、1—3、1—4、1—5……”,让学生再次感受“4”和“3”的音高距离,然后再弹唱这一乐句的旋律,学生自然就唱准了。也就掌握了难点。
三、借助图形画面理解歌词难点
小学低段的学唱歌曲一般都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音符跨度不大,但有些歌曲也存在学生容易混淆歌词的现象,碰到这种情况,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如何让歌词教学变的切实有效,又不失生动,就要动一番心思。如教唱《打花巴掌》,课前我反复聆听录音,思考这首歌重点落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其中主要歌词是:提着篮子去采花,茉莉花呀海棠花,江西腊那个野菊花,采朵玫瑰呀,采朵牡丹花,牡丹花。学生容易颠倒各种花的顺序,我想了一招,借助课件辅助图片,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副只有“腊梅、牡丹、茉莉、野菊花、海棠花”的画面,让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用手指按顺序指着花,给花排排出现的顺序。通过这样的聆听几遍,点唱几遍,孩子们就牢记了歌词。难点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
又如教唱《嘀哩嘀哩》时,我根据歌词的内容边范唱边画一幅颜色艳丽、充满童趣的春天画卷,上课伊始首先就把儿童带入春天美好的意境中。然后借助图画理解千条万条柳枝垂挂、小溪流淌、嫩芽钻出的春意盎然的景象。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歌词,对接下来的演唱起了好大的作用。
四、利用生动的语言加入形象的表演增强乐句的艺术表现
在歌曲的教唱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必须向学生解释的问题,如歌曲中某一乐句、某个字所表现的音乐形象等。根据歌曲情感和意境需要,作为教师应当向孩子提出一些演唱中的艺术处理要求等,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儿童愉快地接受,并真正通过理解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中来。然后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唱到哪里就想到哪里,这凭借他们自己的理解是达不到效果的,教师只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孩子,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
每首歌曲乃至每个乐句都是有旋律走向的,有的且在音符的跳动间灵动起来,学生如果能够借助速度、力度、意境等来辅助旋律难句的演唱,可常常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五六年级高段实行,如十二册有一首歌曲叫“火车来了”,是一首三段体结构规整的柯尔克孜族民歌,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是“奥依哟奥依哟奥依哟奥依哟”,其曲调由一个音“1”组成,学生虽唱准了,但如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演唱,就会变成念书般的演唱,听去嚼腊无味,我在这个环节适时处理,首先简短介绍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的性格特点是热情的,带来的歌舞也是热情的,所以演唱时要有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的推进的感觉,然后我让学生用渐强和渐弱的力度分别演唱了一遍,学生一致认为用渐强的方式演唱更能体现出柯尔克孜歌舞的特点,这样做,不仅轻松掌握难点,从而也培养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又如学唱歌曲《雪花》,这首歌的音乐主题如下:
3 4 5 5 5 —|6 5 4 3 2 —|7 1 2 2 2 —|4 3 2 2 1 — ||
我在发声练习中就出示了这段主题,用童话般的语言导入,“你们看小雪花唱着轻快的歌,飞舞到了我们中间。”“如果你是小雪花你愿意怎样唱一唱,为什么?”
在唱谱的过程中,我再巧妙的引用了三种不同小雪花的唱法。
“优美的小雪花会怎么唱”——连贯
“俏皮的小雪花会怎么唱”——跳跃
“柔美的小雪花会怎么唱?”——轻柔
这样把音乐主题放入发声练习中,无疑是一举三得,既起到了发声练习的作用,又熟悉了歌谱。更重要地是帮助学生对比了三种不同情绪的演唱。
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展现在我们面前,迫使我们关注新课程的几大理念,这都是为了把课变的更加“精彩”,切记不能把课堂流于形式,忽略识谱准确和有效歌唱地重要性。传统而枯燥的教学模式肯定是不可取的,用科学、孩子感兴趣的方法去掌握每一句尤其重要。教唱的有效方法很好多,全靠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来满足儿童学习歌唱的要求,通过听、唱、视、想、动等几方面结合进行,使孩子们愉快地掌握每一句,真正感受到时学唱歌曲的快乐。
参考资料:《教少年儿童学唱歌》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小学音乐教育》
《当代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