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绘画 想象无限——浅议大班幼儿的想象画教学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6期   作者: 陈雪芬
[导读] 想象力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驱力,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了主导,思维活动中的创造性有了很大的发展。
        陈雪芬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华幼儿园万田分园  浙江 衢州  324000
        [内容摘要] 想象力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驱力,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了主导,思维活动中的创造性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候孩子的想象力往往不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他们的求异能力和多角度思维对幼儿想象画创作的培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以为想象画教学的流程为:刺激呈现,丰富想象——特征分析,激发想象——相关组合,发展想象——幼儿创作,促进想象——师幼共评,关注想象。
        关键词:想象画  大班幼儿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想象力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驱力,是人的创造力本源之一。幼儿时期是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如果说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是完成认识过程的必要条件,那么想象力则是保证认识活动有效完成的必要条件。
        而我们所说的幼儿“想象画”是指幼儿在刺激物影响下,通过想象,将头脑中原有的旧经验重新加工、改造,组合创造新形象,新主题的图画。一幅好的想象画往往充满了稚趣,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形式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思维和情感,并且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每个幼儿的画应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敢于写实,有的富于想象,有的工整,有的粗扩,表现了幼儿对生活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了主导,思维活动中的创造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这个时候孩子的想象力往往不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话,随意“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他们的求异能力和多角度思维对幼儿想象画创作的培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该怎样重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呢?笔者以为想象画教学的流程为:刺激呈现,丰富想象——特征分析,激发想象——相关组合,发展想象——幼儿创作,促进想象——师幼共评,关注想象。
         二、大班幼儿想象画教学的流程
    (一)刺激呈现,丰富想象
        想象的产生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头脑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具有稳定性的表象贮存作为想象活动的对象,即加工材料;第二,要有运用内部的智力动作为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只有运用多种方式,才能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刺激呈现:指教师为幼儿提供—种刺激,这一刺激可以是一种言语符号,也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但必须是与幼儿已有的经验有适度的相似或相关联,且这种相似与相关联要能被幼儿感知到。在日常生活中一切想象的东西,都是早已记忆了的东西,想象实际上是扩大重新组织了的记忆。只有对学习产生广泛的兴趣,积累丰富的知识,才能为想象准备丰富的材料。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他们的想象才会任意驰骋。一般地说,幼儿的想象,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语言的发展产生出来的,让孩子认真细心地观察他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让他们的视觉听觉以及其它知觉形象尽可能完整化,使他们的脑子里形成丰富而深刻的事物形象,这是发展幼儿想象力的前提,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让幼儿尽可能多地阅读各种儿童读物(如:儿童画册、小人书),多带幼儿出去参观、郊游、旅游,浏览祖国山川、城市风光、农村景象、欣赏名胜古迹、奇花异鸟,有选择地看一些儿童电视、电影,使孩子积累广博的知识经验,当表象十分丰富之时,想象力也就自然会开阔,并多姿多彩。


        如教师在《猫、树、屋、窗》教学活动中,以幼儿熟悉的形象:猫、树、屋、窗为视觉刺激元素,引导小朋友选择其中的一种某元素为主角,进行放大、夸张,鼓励幼儿加入任何可能或非可能、现实或非现实的组合。从而,使幼儿将毫不相关、无内在联系的事物,通过想象和创造,有意识地组合起来,形成新的视觉形象。其中的刺激呈现,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猫、树、屋、窗。再如教师在《我的梦》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回想曾经做过的梦,这就是其中的刺激呈现。
        
        (二)特征分析,激发想象
特征分析:指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观察感知,从而揭示出事物的具体属性、关键特征的过程。如在《苍蝇与相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对苍蝇和相机的特性进行分析,让幼儿懂得苍蝇和相机的外形、生活习性及功能等。又如教师在《我的一家》教学中,之前让幼儿观察爷爷、奶奶、父母等的形态特征,了解家人的工作、生活等、看家人的照片,回忆和家人生活的场景等。
      
        (三)相关组合,发展想象
        相关组合:指教师引导幼儿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特征进行自由联想,并从中找出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事物。如在《牛和花瓶的组合》教学活动中,出示牛和花瓶的图片,让幼儿当一回神奇的魔术师,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畅想自己的想法,大胆将牛和花瓶重新组合,创造出另一种物体场景。幼儿画出的有:牛的四肢是花瓶形状的,花瓶状的鼻子,牛背上背着花瓶,花瓶形的眼睛……。又如教师在《鱼和鞋子》的教学活动中,先为幼儿提供两个互不相干的事物,“鱼”、“鞋子”,然后引导幼儿进行“强迫冲突”,找出鱼和鞋子的联结点,后来有的小朋友设计了鱼形的超级高鞋子,有的小朋友设计成玩具梯子,小朋友和小鱼在快乐的滑滑梯。

(四)幼儿创作,促进想象
        幼儿创作:指幼儿将自己类比、联想的结果,通过绘画进行表现的过程。大班幼儿的画面一般很丰富,且与主题有关,能用多种色彩作画。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把前一阶段(3-4岁)时所绘的基本形状有选择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图像,企图使涂写的东西符合自己的心中的形像,企图使涂写的东西符合自己的心中的形象。这时期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美术表现技能和欲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期。幼儿也正处于从象征中事物的象征期过渡阶段,且已不满足已有的水平,希望尝试探索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大班幼儿已经能够掌握简单的绘画技巧,使用常用绘画工具和材料;在观察物体时,能注意事物之间关系,并可识记物体的许多细节;在色彩分辨能力和使用色彩上已有较显著的感情倾向性;尤其是大班幼儿的想象已经从贫乏、零碎,逐步向丰富和完整的方向发展。从脱离实际的幻想、空想,逐步向切合实际的方向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想象力。
        如教师在让孩子听了《老鼠嫁女儿》的故事后,引导幼儿想象老鼠是怎样嫁女儿的,小朋友说:“吹着喇叭,抬着花轿,把女儿打扮的很漂亮,请朋友来喝喜酒,分喜糖,做好玩的游戏,好好的庆祝一下……。”
        
        (五)师幼共评,关注想象
        师幼共评:指教师与幼儿一起对绘画作品进行评析,及时肯定作品中积极的因素,同时指出作品的努力方向的过程。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去发现同伴作品中的不寻常的乐趣。如在画《人》活动后,请小朋友一起欣赏动态最多的小朋友的画等等,让小朋友体会到了每个小朋友都会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当自己的小老师,这样就使幼儿学到了更多的本领,体会到了向别人学习的乐趣。又如在《神奇的手》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想象力进行充分肯定,在引导幼儿对手进行观察与表现的同时注重培养幼儿丰富的联想,把幼儿作品用幻灯机展现给大家,有的小朋友画的神奇的手掌,像草地上长出一株株神奇的植物,有的小朋友画的手造型从四面八方伸向中心,造型富有变化,有的小朋友把手画成了动植物的脸,富有童话味,教师与小朋友一起进行了一一点评和表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