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东
福建泉州七中 366300
摘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内在使命。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和加强文化常识教学,是文言文教学应有之义。文化常识,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帮助分析、理解人物性格,或深化理解课文等等,其教学价值与意义不可忽略。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仅要求学生识记,不能充分认识和挖掘文化常识深层意蕴,以致浪费这一宝贵教学资源。本文试图通过例说,引起各位同仁对文化常识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传统文化 文化常识 例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一次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内在使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为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把“传承中华文化”列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之一。而文言文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文言文是古代社会现实的反映,涉及典章制度、姓名称谓、礼仪习俗、器物用具、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方方面面,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和加强文化常识教学,努力焕发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文言文教学应有之义,因为加强文化常识教学,既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为了强化这一功能,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2015年开始,高考全国卷在文言文阅读题中设置文化常识考题,选择题,3分。文化常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然而,遗憾的是,教师思想意识上可能重视文化常识,但实际教学,却往往只要求学生按照课文注释或说明做一般性识记,不挖掘内容意蕴,不深入思考文化常识教学价值与意义,不做更高要求,文化常识成为文言文教学当中的鸡肋。为什么我们老师会如此浪费文化常识这一宝贵教学资源?大部分老师认为,文化常识词语不过就是某类文化内容的名称而已,教学价值与意义不大,没什么好讲,更没什么内容好挖掘,只要知道怎么一回事就可以了。真的吗?试列举几例:
例一、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人教版必修5《陈情表》李密)
“洗马”一职,课本注释:“即太子属官,太子的侍从官”。 秦始置,汉亦称“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其后历代沿制,清末废。古代官职名称历朝历代复杂,且不断变化,不要说现代人难以搞清,即使古人也难以完全弄明白。
明朝焦竑《玉堂丛语》记载了一则故事:“杨守陈以洗马乞假觐省,行次一驿,其丞不知其为何官,与公坐而抗礼,卒然问曰:‘公职洗马,日洗几马?’公漫应曰:‘勤则多洗,、懒则少洗,无定数也。’俄而报一御史且至,丞乃促令让上舍处之。公曰:‘待其至而让未晚也。’比御史至,则公门人也,长跽问起居。丞乃睨御史不见,蒲伏阶下,百状乞怜,公卒亦不较。”
老师把这则故事讲完,学生焉能不开怀而笑?
又: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人教版必修1《鸿门宴》)
“左司马”课文注释:“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注释没错,只是太简单了。“司马”并非一般官职,而是军中参与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成员,了解军中核心机密。古代官职常设左右二职,古人尚左,左司马位高于右司马,是主要负责人,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参谋长,这样的人成了内奸,私下向项羽通风报信,泄露刘邦“欲王关中”计划,显然是心腹大患,难怪刘邦从鸿门宴上逃回之后“立诛杀曹无伤”。如果不补充说明“左司马”官职重要性,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刘邦行为及性格,单纯的认为刘邦心狠手辣。
例二、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人教版必修1《鸿门宴》)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名、谥号等,不同关系和场合,有不同的称谓,其中人称又有尊称、谦称之别。通过这些称谓,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对话双方的身份地位及两人关系,揣摩说话人的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
《鸿门宴》中刘邦称呼张良五次,三次在宴会前,两次在宴会后。宴前三次均称张良为“君”,宴后两次均称张良为“公”。为什么称呼同一个人前后却有这种变化呢?“君”是尊称,常常用于平辈或平级之间,有时也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而“公”虽然也是尊称,但往往用于称呼地位比自己高或年长者。可见,“君”“公”两者运用的对象并不相同。此时,“臣为韩王送沛公”,表明刘邦与张良不是上下级隶属关系,刘邦称呼张良为“君”,是对张良的礼貌和尊重,符合各自身份与礼仪。但宴会中,刘邦经历了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心有余悸,想借故逃脱,可若不辞而别,失礼,更怕项羽动怒派人追赶;不留下人应付,恐难离虎口;而留下张良,张良就被置身于险境,甚至被杀头,成为替罪羊。如不好言相求,谁愿留这危险之地?故而刘邦一改先前称呼“君”,两呼地位比自己低,年龄比自己小的张良为“公”。很明显,自降身价,为了活命。
再看刘邦对项羽的称谓。本来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平等。再者,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关者王之。”今刘邦先入关“王关中”无可非议,但现实却是,项羽兵四十万在鸿门,而自己兵十万在新丰,即使想“王关中”,也抗衡不了。于是, 称项羽,一连几次尊称其为“将军”;口口声声称自己为“臣”。 假装臣服,满足其虚荣心,从而麻痹对方,韬光养晦。
刘邦对张良,对项羽的称谓,可谓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老奸巨滑。同学们是不是对刘邦的性格与心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呢?
例三、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人教版必修1《鸿门宴》)
刘邦为什么献玉璧给项羽,而送玉斗于范增?难道仅是因为两者地位不同?还是另有目的?且二人对所送礼物的反应为什么如此不同?这就不能不了解中国古代的玉文化。
古人认为,玉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由于玉的外表及色泽,人们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歌颂崇尚,成为东方精神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玉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玉璧,是一种中间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一般把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间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称为壁。在中国传统的玉文化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战国末期的《周礼》把壁、琮、圭、璋、琥、璜等玉器作为“六器”“六瑞”。周礼:“以苍璧礼天”。《周礼·考工记》载:“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说明王者用玉的严格规定。璧字从玉从辟,辟亦声,是个亦声字。《说文解字?辟部》:“辟,法也。”玉璧成为权力的象征和标志。所以佩璧者是有绝对权力的立法者,佩戴者所说的话其他人必须执行。刘邦向项羽献璧是表示他承认项羽的统治权,因此项羽认为刘邦臣服了,于是欣欣然 “受璧,置之坐上”,放下戒心,不再想杀刘邦了。
玉璧 玉斗
玉斗,玉制的斗形酒器。斗,计算容量的单位,十升为一斗。常用于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如:斗筲之人。刘邦送范增玉斗,意为范增气量小,总和他为难。又加上项羽对刘邦“妇人之仁”不采取果断措施,因此范增大怒,以至于“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
刘邦送礼,既麻痹对方,保全自己,又嘲讽激怒范增,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揭示了刘邦老谋深算和奸诈的性格。
例四、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人教版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
广成传,课文注释:“传,传舍,宾馆。广成,宾馆的名称。”注释准确简洁。纳闷的是,惜字如金的司马公为何要写上这句?与刻画人物性格无关,也似乎与中心事件关联不大,仿佛闲笔一句,其实不然。
首先,让学生明白“传舍”是什么样的宾馆。《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四回:“(齐愍王)乃置为客舍三等:上等曰‘代舍',中等曰‘幸舍',下等曰‘传舍'。代舍者,言其人可以自代也;上客居之,食肉乘舆。幸舍者,言其人可任用也;中客居之,但食肉不乘舆。传舍者,脱粟之饭,免其饥馁;出入听其自便,下客居之。”原来传舍是最次的宾馆,仅提供“脱粟之饭,免其饥馁”,没有什么管理,“出入听其自便”,是下客住的地方。对于秦王如此安排,“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的蔺相如本人倒没觉得委屈,但他却据此判断:秦王“决负约不偿城”。外交无小事,讲究的是公平、对等、礼仪。若秦王诚心以十五城交换和氏璧,绝不会把捧着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的赵国使者安排在最次的宾馆居住。基于此判断,蔺相如决定完璧归赵,以实现他对赵王“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诺言。于是利用传舍“出入听其自便”的管理漏洞,“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轻而易举的完璧归赵。
可见,看似闲笔,恰是作者的匠心之处。就是“广成传”这一住处的安排,为下文事件发展埋下伏笔,使事件发展更合乎情理,结构更为严谨,体现作者文笔的老到。老师如果不补充“广成传”情况,学生很难理解作者的匠心。
上述例句涉及官职名称、人物称谓、风俗礼仪、宾馆旅店等文化常识,且不说它具有的天然的文化传承功能,单就课堂教学而言,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帮助分析、理解人物性格,或深化理解课文等等,其教学价值与意义不可小觑。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认为,依据学习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依据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里倾向,即积极地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关联起来的心里准备状态;第二,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第三,要学习的新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即使在讲授式教学中,学生也不会机械被动地学习。文化常识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学生难于理解,课文或者没有注释,或者语焉不详,不是学生看课文注释所能理解和掌握的,其深层意蕴需要老师去挖掘,去阐发。文化常识词语教学就是要努力挖掘其内在的深层意蕴,勾联学生新旧知识,变冷冰冰干巴巴枯燥的文化常识为有趣、有意义的学习材料,才能真正焕发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读懂文言作品,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
如此,文化常识,岂可识记了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王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107-108
[3] 沈琳琳《鸿门宴》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训诂解读 《大众文艺》,NO.381(3)
[4] 高天虹,魏智芳. 奥苏泊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 中国电力教育,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