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设置方案原则与优化对策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6期   作者:邬晨晨
[导读] 随着新课程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在教材、教法、学法、目标、要求、定位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设置方案也必须向着多元化、创新性、高效化方向而发展。
        邬晨晨
        鹿邑县高级中学校  
        摘要:随着新课程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在教材、教法、学法、目标、要求、定位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设置方案也必须向着多元化、创新性、高效化方向而发展。而新课程颁布前的高中地理教学,则基本按照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教参,统一标准稳步推进,对学生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关注较少,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也缺乏必要的创新与应有的改革。新课程则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方案提出了全新原则与全新定位,其内涵思想为: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备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基于此,教师在探析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设置方案原则与优化对策时,则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课程设置方案、教学开展措施、师生角色定位、教学目标要求等予以创新、优化、变革,将学生引入更为宽泛的认知视域,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地理知识、更好提升自我而提供助力、铺设路径。
关键词: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设置方案;优化对策
        新课程下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包括三大类别,分别是: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其中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地理2;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而课程设置的变化,也使得教学对策必须做出调整、改变、优化,以顺应新课程育人倾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因此,为了切实践行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设置原则,使教与学的发展更具实效性,教师应该深度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外延,并结合其科学设计教学活动,使新课程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更好服务于学生认知发展,更好作用于教学效能提升。
        一、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设置方案原则
        针对新课程下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教育目标与育人导向,教师在设置课程方案时、落实教学指导时,应该坚持创新性、科学性、发展性原则,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全面拓宽学生认知视域,切实提升教学效能,充分塑造学生核心素养。
        1.创新性原则
        教师应该尽量打造多元化、开放性、发散式教学生态,将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问题等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关联起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认识、新理解,以实现对学生认知潜能的全面开掘,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塑造,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特质的高素质人才。
        2.科学性原则
        结合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表现与反应,教师应该不断调控教学的方式、手段、措施,使教学目标、思路、活动等更好服务于学生认知发展,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具体教学内容内涵的基础上将其应用至生活实践,来解决生活问题。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更为完备的知识体系,获得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3.发展性原则
        新课程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在框架结构、内容要求、教学设计、评价标准等方面调整与改变,使得教师在设置教学方案、课程方案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将所学知识、内容予以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与见解,并随着认识的深入,形成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多元性新思想、新理念、新认识。
        二、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优化对策
        根据新课程下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的育人目标,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与新教材为载体,深度解读其思想、理念、要求,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措施、变革方式、创新教法,让学生在更为科学、高效、多元、丰富的认识体验中获得认知迁移与夙愿释放。
        1.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因材施教
        为了深度践行新课程思想,教师应该竭力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与本位性,多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实践性、思辨性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思考研讨、互动交流中丰富自身认知、拓宽自身视域、提升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认知潜能的开掘,多引入一些具有开放性、延展性的话题、知识、问题,让学生在生生、师生互动中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参与意识、协作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不断夯实认知基础。
        2.以情境为辅助,促进情感升华
        依托不同教学内容,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使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疑难的地理知识在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情境引领下显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控,以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达到激活学生思维、培育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教师更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教学情境与学生认知结合起来,以丰富学生感知与体验,加深学生学习与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化情境、游戏类情境、案例性情境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3.以评价为驱动,推动学生发展
        科学且精准的教学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解决、处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出现的不足、遇到的困惑。因此,针对学生学习现状与课堂表现,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评价作用的发挥,通过对制约教学活动发展与学生认知提升的各类因素的系统性、复合性、延展性分析,将延迟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评价策略应用至课堂教学各个层面,使学生在客观性、科学性、全面性评价中总结得失、获得自信、更好发展。
        三、结论
        总之,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设置,必须坚持创新性、科学性、发展性原则,将地理知识学习与学生认知发展紧密融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应用、探究、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将所学地理知识更好应用至现实生活领域,以切实彰显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与教育价值。同时,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指导时,也应该以学生实际为基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构建出多元、丰富、高效的教学生态,让学生在学地理、用地理中逐步提升核心素养,更好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侯德娟.基于课堂观察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认知诊断——以“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J].地理教学,2016(23):7-10.
        [2]王克锋.对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5(94):129.
        [3]刘明才.也谈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J].学苑教育,2014(04):72-74.
        [4]延夏夏,毕燕.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研究[J].广西教育,2014(06):5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