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安政
广西浦北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21世纪需要综合型人才,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关键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意识到其作为学生的职责,唤醒其自我完善的本能,这样才能造就新型人才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新型人才
学校教育如何培养新型人才呢?我认为关键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意识到其作为学生的职责,唤醒其自我完善的本能,这样才能造就新型人才,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谈谈几点看法。
一、树立“人本”思想
受教育者在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教育要体现对人的尊重,使人得以完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教育的最大失误是越过了育人的这一基本功能,过分注重由育人而派生出来的社会功能,导致教出的“产品”高分低能,创造力不强。因此,最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把受教育者从沉重的教育负担中解放出来,实现教育的基本功能。联合国教科组织于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这篇著名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一个指导教育发展方向的基本思想:“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美;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丰富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这就充分地阐释了“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学校所采取的一切教育措施都是要围绕学生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只有确立了“人本”思想,我们才能够深入地探索出教育的规律,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基本功能。
二、创设民主教育氛围
教学中的民主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能平等参与教学,能平等对话,学生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实践表明在民主的气氛下,一个人的心理、精神处于最佳状态,他能够畅所欲言,能够积极地参与,这样他的主体性才能逐步得到发展。主体意识被激发后,那么他对自身自主、自知、自我就认识得越确切,这样将更为有效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创设民主氛围,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点做到。
1、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打破“师道尊严”之意并非是使教师失去尊严,而是对传统中师生关系极不平等的一种纠正,因为传统的师道尊严权力太大了。师道尊严的代表者荀子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师道是代表着文化的尊严,是伦理道德的权威,它要求的是遵从,禁止年轻一代创造和怀疑,要求按先辈既定方式去生活。这样势必扼杀了学生的生命尊严,失去自我意识,变成唯唯诺诺的文化牺牲者,这又从何谈起创造意识和创造力呢?如今,单一的伦理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已经走向了多样性、繁荣性;文化的保守性、封闭性已转向开放性、创造性;传统的人伦秩序的尊严早已失去,传统本身的尊严也渐次让位于时代的革新与创造,年轻一代已逐渐居于社会的前沿,前喻文化的根基已动摇,我们已进入并喻、乃至后喻文化的时代,年长的一辈反过来要向年轻的一辈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的时代。新的教育需要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全面、主动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之中,使学生个体的自由自主性,创造性,自我意识得到充分的激励、发扬,锻造,尊重,展示;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而是与教师积极对话的主体,是和教师享有平等人格的主体。新时代的教师的重要职责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2、少些粗暴的硬性规矩,多一份人文关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审视一下我们许多教育规矩,仅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来制定,缺乏一种平等的态度,这样就因规矩过多,只片面强调规矩,会导致教育的简单化,从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苏霍姆斯基早就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是一个相向的过程,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无论做什么,教育者都要立下规矩,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言行,也剥夺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权利。学校规矩过多,必然会使学生在行为上循规蹈矩,最终导致思想上亦步亦趋。这显然有违素质教育的目标。
可以说,由教育者制定的过多的规矩正阻碍着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规矩时,尽量以简约为原则,减少那些简单粗暴的仅反映教育者意志的规矩。而且还要在规矩中给人以充分的人文关怀。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层面,让学生有思考、有商量、有发言的机会,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民主的教育氛围。
三、促使学生培养自控式学习习惯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养成良好习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自控式的学习习惯是指在自控式学习活动中,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在需要的学习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情境中不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而能自动学习的倾向。这是符合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的。习惯并非先天遗传,而是在后天的自控式的学习中取得。习惯具有动力和调节效能,一旦养成习惯,它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良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反之则受害终生。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控式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控式学习习惯。
1、从小抓起。儿童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定性,因此培养良好的习惯,纠正不良的习惯都是一个效果最佳的时期。
2、从严抓起,循循善诱。要把学生的心和行为诱向教育目标,晓之以理,严格管教,反复训练,激励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努力实践。
3、从模仿抓起,榜样示范。青少年喜欢模仿,要不失时机地从模仿抓起,再启发自学,使学生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趋向,由他控转化成自控。
4、从激励抓起,注重效果。采取经常性的定期训练提示,激励学生的内在需要。
5、教给学生正确的自控式学习方法。特别是经过规程化后本身就是一种习惯的方法。如读书贵恩,虚心好学、善于观察、业精于勤等等。
四、尊重学生个性,进行教育
学生的个性是由先天遗传及后天的教育、环境等因素综合养成。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独特的成长过程。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两个性格、志趣、品行、爱好一样的人,即使双胞胎也不例外。因而理想的教育是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依据受教者的自身特点进行人格理想的培育,使其天性能进一步完善,能够实现一个独特的人的价值。可是在现实的教育中,因为教育资源的限制和因急功近利对教育思想贯彻不力。造成在许多情况下是无视个性教育的。无视个性教育,将无法真正把主体性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可以着重从教学评价中注重学生个性入手。
1、评价的原则应面对个性。评价应充分注意学生显现出来的独特个性。即在评价学生参与活动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参与意识、质量和过程。
2、评价的内容应指向个性。评价的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评价应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学习各环节的动态置于评价、反馈、调控的视野;要针对学习行为的不同方式和个性的不同表现来评价外化的表达和内外源的吸收情况。
3、评价的方式应展示个性。采取教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等方法有益于同情感、意志与个性交流,使学生能充分表现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可采用成果展览、角色编演、质疑、争辩、竞赛评比等形式。
【1】张鑫.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造就创橷型人才[J]读与写,2012(70)
【2】潘进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关注人才成长[J]成才之路,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