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江苏省口岸中学
摘要:政史地是高考文科综合的基本构架,更是制约学生高考成绩与认知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实现政史地深度、充分、有机融合,则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强化学生认知迁移的重点,且可以让学生在三者的有机整合、过渡迁移中把握其特点,获得综合认知夙愿的全面释放。但是,在目前的高中教学乃至高考复习中,政史地彼此分离、衔接不足、交融不深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尤其是三者之前的共同重点、难点、关键点依然处于相互割裂状态,并未对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认知体系而提供帮助。而就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而言,涉及以时政为载体政史地知识融合则比较丰富,尤其是一些比较典型的时政,重视能够将很多政治、地理、历史有机关联在一起,既考察了学生的知识深度与广度,又测评了学生的判别能力与应用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开展高中政史地教学指导时,应以时政为背景,积极探寻三者之间的衔接点、关联点,将有助于学生认知提升的教学资源、素材、案例等有机融合起来,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帮助学生更好学习高中政史地而提供助力,奠基铺路。
关键词:时政;高中政史地;融合;策略;探析
近年来,随着高考文综考察深度、广度的逐步提升,对应的知识范畴也更加宽泛,考察点也逐渐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在落实教学指导时,应以政治为统帅、以地理为载体、以历史为时空,将三者深度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必要性时政辅助下,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尤其是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性认知、把握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构建出具有关联性、递进性的认知体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学习高中政史地,不断拓宽认知视域,逐步提升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时政热点话题、典型素材、各类资源的整合,并以其为出发点,设计出具有延展性、发散性、迁移性的教学活动,构建出具有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生态,帮助学生在更好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中突破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关键点,开启属于自己的全新认知发展旅途。
一、转变思想观念,构建出以时政为辅助的政史地融合体系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加之一些师生对高中政史地融合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以致其在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指导时,对于时政的借助、运用不够充分,由于缺乏比较系统的串联载体,高中政史地之间基本处于分离、割裂状态,教学中各自为阵,学习中互补关注。而且,三者之间即使由于一些比较偶然的因素而出现关联或者融合,也基本处于浅层次领域,对应的知识深度、广度,融合效度也难以彰显。同时,由于诸如新课改思想、新课程理念在高中政史地教学中的渗透不够充分,导致很多教学活动的推进,依然以教师为统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难以彰显,政史地融合自然被处于搁置状态。基于此,教师应该切实转变思想与观念,并充分认识到实现政史地融合对学生发展与认知的价值,积极搜集时政素材,构建出比较完备的融合体系,以帮助学生在多元化、丰富性、典型性教学内容的驱动下更好学习高中政史地,获得认知迁移。例如,教师可以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网络信息、社会事件为载体,开辟实现高中政史地交叉、渗透、融合的通道与纽带,让学生在解读、分析时政中感知政史地知识之间的特点与内涵。譬如,可以以政治经济状况对社会地理的影响为出发点,探寻地理现象所揭示的本质规律,实现政治与地理的融合;再以历史中的历史时空、人地关系、经验教训为辅助,组织学生认知历史发展变化中的地理因素,实现历史与地理的融合;接着以历史渊源、变化、事例为驱动,对涉及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进行探析,实现历史与政治的融合。构建出完备且多元的融合体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二、拓宽教学路径,设计出以时政为载体的政史地融合策略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认识、分析、解决政史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由线形向辐式转变,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立体化。教师应该以拓宽教学路径为驱动,通过多一些现实时政的充分利用,设计出有助于政史地的多元化教学活动,使教与学的方式、途径、策略更为多元化、更具延展性,于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塑造。例如,针对“钓鱼岛”事件,教师可以以此为背景,引入与之关联紧密的“台湾问题”,让学生在地理上认识到它是祖国的宝岛,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组织学生去了解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民俗风情、物产名胜等;而在政治层面,则可以融入国家主权、“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中美联合公报》有关台湾的内容等;在历史则重点分析台湾与祖国的关系,历史上与台湾有关的典型事件等。这种以时政为载体的政史地,更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发展性。
三、把握纵横关联,探寻出以时政为依托的政史地融合思路
就实质而言,高中政史地本身在纵向、横向之间就有着比较精密的关联,而很多时事热点、社会焦点、典型事件等,则可以为三者之间的融合提供辅助。因此,教师在搜集、整合、借用时政素材时,应尽量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认知特性,将有助于三者之间融合的资源深度开掘,在把握纵横关联中为提升融合的实效性而提供思路。例如,针对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政治学家会站在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关系、世界政治发展趋势等层面开展探析;而历史学家则会站在史实的角度,分析战争地域、民族、宗教等因素;经济学家便会站在石油价格波动角度进行分析;地理学家自会站在生态破坏、海洋污染等方面来看待这些问题。而教师在开展指导时,则可以以政史地融合为倾向,提供分析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领悟时政背景下具体学习内容的内涵与实质。
四、结论
总之,政史地学科是高中文科综合的主要载体、基本构架,也是制约学生认知发展与素养塑造的关键所在。而以时政为背景和辅助,实现高中政史地的深度融合、有机关联,既符合学生认知特性,又顺应高考趋势,更满足课改现实。而且,很多时政事件的发生,都蕴含着对用的政治、地理、历史等元素,这使得实现以时政为背景的高中政史地融合更具必要性、现实性。因此,教师在落实高中文综教学指导时,应加强对时政素材的运用,并以其为辅助,深入研究、科学分析、全面解读,将不同时政中所涵盖的政史地素材予以科学整合,以促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探究、研讨、协作、互动中领悟时政之中的政史地知识内涵,带着更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迫切的夙愿获得核心素养塑造,实现认知能力提升。
本文为: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批准号:B-a/2018/02/15 课题名称: 以时政为背景的高中政史地融合
参考文献:
[1]杨佳玉.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政史地教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2020(07):8-9.
[2]金儒成,杨成琴.高中政史地课程标准关联性分析[J].地理教育,2019(05):4-6.
[3]张杨军.合作教学中“生生合作”的方式与开展——高中政史地合作教学课题研究中关于“生生合作”的思考[J].教师,2010(08):56-58.
[4]杨华.在高中政史地学科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施方案[J].甘肃教育,2007(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