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学校教育的衰退与反哺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6期   作者:沈达明
[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方面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取得长足进展,虽然与城市差距有点大,但与自身相比,从求温饱递进到奔小康,已经是几个级别的跨越了。
        沈达明
        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南盛镇中学 广东云浮 52752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方面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取得长足进展,虽然与城市差距有点大,但与自身相比,从求温饱递进到奔小康,已经是几个级别的跨越了。而与“三农”密切相关的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却有点异类:不但教育教学质量差距被城市越拉越大,而且自身也出现退步,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三五年的低水平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足可以耽误一代人,造成这部分人学业、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技术水平的低下,过后也难以补救,严重影响个人发展前途,所以等不起、耗不起啊!而且这部分人集中在农村,低水平人口的增加将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对新农村的发展造成极大障碍,与党中央越来越重视“三农”发展的政策方向也对不上调。
        一、在发展中衰退,是农村学校教育的痛点
        学校规模扩大、硬件更新、软件增强、师资队伍壮大,开展课程改革、开展教学改革、增加学校特色教育,等等,都是近二三十年来学校发展的成绩和路径,农村学校也不例外。但在这些繁荣的表象之下,农村学校教育真的发展起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近期网络上流传的一张农村学校班级学生成绩单,就非常明确的表露出来:“主流”成绩是平均分三五十分!明显出现这种情况是从十几年前开始的,近年来还有逐步走低的势头,而实际上这十几年来正是学校硬件软件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学校教育的反向衰退让人痛心和引人深思。
        二、走出农村,是农村学校教育的原动力
        本市一所农村中学在学校围墙上漆着一条大红标语:走出大山,感受精彩。标语内容很有感染力,也很实在,大山外面的城市,经济发达,即使不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句术语,也知道家庭开支需要钱,购买大件物品、建房更需要钱,而农业只能糊口,渔牧林业需要较高入门条件而且收入波动大,没办法,外出打工成为大多数农村人的选择,“走出大山”是经济发展后大多数农民的赚钱方向。人的本能会成为动力,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也有意无意间在这个方向上作了引导,走出农村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原动力,而学子们见识精彩后却不想回农村了。
        三、优胜劣汰,是农村学校教育逃不过的命
 农村的空心化日益严重,但更严重的是人才的空心化,
农村单一甚至狭隘的发展前景留不住人才,读书好到城镇定居了,有一技之长的带家护口出去了,留在农村结婚生子的基本上就是读书不好的、没有一技之长的。经济环境不好要外出打工,难以关爱孩子;思想意识不高,教育孩子缺乏办法;甚至不少人满身不良习惯,这种家长何以教育好孩子?
        四、留守儿童,是农村学校教育绕不过的坎
        家长外出打工,孩子就成为留守儿童,家长到外地打工的,就剩下一年几次的见面、一个月几次的电话;在本区打工的,家长早出晚归,孩子也是半留守。家长对留守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关心不足、管理不到位,甚至孩子开始变坏时不知道,变坏了已经难以改变,只能叹气和悔恨。
        五、走出农村与立足发展,是农村学校教育的矛盾命题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走出大山”是农民及后代的人生方向。问题就来了,家长人不在,学生心不在,农村学校的灵魂也不在了,岂不是只剩下一个躯壳?!只有让农民能够在农村立足,并能让部分大学生“回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六、迷惘和盲目,是农村学校教育撞上的无形的墙
    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社会交流大幅度提升,农民们的目光明显开阔了,在工作岗位和收入明显区别和刺激下,自我提高的意识也被激发出来,直接体现在自己开始学习技术和要求孩子好好读书等方面上,也正面带动了农村学校的学风,家长鼓劲、学校条件改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升学率大幅提高,农村学校开始走向繁荣。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城乡差别进一步拉大,加上大中专毕业生取消工作分配的直接打击,受到自身条件及意识水平的限制,农民们开始陷入迷惘,读书无用论开始风行,农村学校学风直线下滑。
        七、“小鸟天堂”,是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理想模型
        广东省新会市的“小鸟天堂”,是由清末明初的一棵水榕树垂枝到地面分发长成新的树,不断延续生长,成为一片树林,笼罩20多亩河面;林大引鸟,现有近40种鸟类,是我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之一,成为一处名胜。“小鸟天堂”由原来的一棵母树分发出千百万棵子树,并不断更替,才会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越发茂盛和富有生机;同理,农村学校(相当于母树)不仅需要培养出优秀学生,更需要这些学生成长后能返回农村成家立业(长成子树),形成农村教育的“树林”直至“森林”,不断循环往复,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形成农村教育的气候;否则,即使学校这棵“母树”再大,也难以孕育一方,更不能形成气候。
        八、诘问:老师何在?学校何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没有老师,没有教育,结局只有崩溃,但老师、学校也不是万能的,老师一般只能决定上限,下限更多由家长和学生本人决定,一个班中,老师是相同的,学生的成绩、自觉性、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就是明证。大多数老师是称职的,大多数老师是敬业的,但老师的教育教学也只有在学生接受和吸纳时才起作用(提高上限),被学生忽视甚至拒绝(没有下限)就只能徒叹奈何了。
        九、把根留住,是对农村及农村学校教育的反哺
        我国的农村人口规模比城市还大,虽然上述所论的农村学校教育主要是指边远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但总体规模依旧十分庞大,这部分地区学校教育状况令人担心,迫切需要改善。笔者认为应该从农村和学校两个方面大力改进。
        近年来开展的乡村振兴计划,的确取得明显成效,路桥通了、河道畅通了、环境清洁了、路灯亮了,读书场所有了、活动场所有了、文化活动有了,同时开展了经济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持,等等,农村漂亮了,农民得到了实惠,享受到了国家发展的红利。但是,仅仅从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这一方面也可以清晰看到,农村的发展仍然没有达到较为满意的程度,仍有很大操作空间。简单说,国家和政府对农村的反哺力度应该更大,方式应该更多、更合理。建设好农村,让“三农”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把农民留住,让农村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享受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就不存在出现“走出农村”的风潮和产生留守儿童了;让人才回到农村,直至吸引城市的人才到农村工作,能让他们在农村可以开拓广阔天地,就不会出现“优胜劣汰”现象和“读书无用论”泛滥了。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还是巨大的,大部分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还相当贫瘠,教师队伍相当欠缺(很多是以代课、临聘的形式填坑);另外,“三农”不包括农村学校,所以现实上农村学校的发展出现了政策瓶颈,政府的投入明显不足,学校的短板难以改善。要加大农村学校软硬件的投入、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学生)财物环境,让农村学校吸引优秀教师,并让教师安心工作,留住人才。当农村学校有了发展的底气,加上农村的繁荣、农民对农村发展的认同、农民意识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农村学校教育才可以真正进入繁荣,农村和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以上做法可以概括为“把根留住”,根在人在,人在家在,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让衰退的农村学校教育得到根本的改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