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颖
四川省绵竹市紫岩小学校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特别容易出错,“咬文嚼字”慢阅读、“火眼金睛”细观察、“眼明手快”善勾画、“溢于言外”重表述等都是有效审题的好方法。培养孩子审题能力是一件势在必行、任重道远的事,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关键词:审题;阅读;观察;勾画;表述
审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就像对战前敌情的分析一样:如果敌情不明,就不可能有效地消灭敌人。所以,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理念的指引下,老师带着学生在“历学”“历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题和思维,最终实现学生的真实生长尤为重要。
低年级小学生在审题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在解决问题时,许多孩子只用眼睛大致扫视一遍题目,就匆忙开始解答了,“拿起半截就开跑”,在解决问题时粗枝大叶、匆忙作答。2、低年级孩子由于受语文水平、联想水平、分析水平和数学基础知识的限制,不能理解题目的真正含义,导致审题失败,造成漏题、混淆和错误。3、受思维定势的干扰,对隐含的数学信息不能正确理解和找出,出现解题失误。
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态度密切相关,这就提醒我们,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时,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还要教育学生在分析题意过程中认真思考、细心推敲。那么,如何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会审题呢?
一、“咬文嚼字”慢阅读
认真读懂题意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认真阅读,学生可以明确题目的含义,为进一步的思考做准备。读题,要力争读流畅,读明白、读清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阅读问题的形式和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如大声朗读、轻声朗读、用手指读、默读等。要求阅读准确,不漏字,不加字。 教孩子读题时速度可以慢一点,对重要的字词有意读重一点。如:4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4与7相加的和是多少?学生一看见“和”字,立刻就会联想到用加法,没有真正理解加法和乘法的意义,这里的“个”和“与”需要读慢点读重点仔细体会才能明白。学生在读题时慢一点,读准确一点,就能体会到题目的意思,融入题目的情境,感悟理解题意自然就准确了,解答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火眼金睛”细观察
学生仅仅能够正确读题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正确而全面的对题目进行观察的能力。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在观察的过程中,思维活动总是伴随其中。低年级的数学问题大多以图片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很多低年级图文结合的试题中,有时所需要的条件不是全部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而是隐含在图画中,故意给孩子们创设一些小陷阱。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才能找到解题的关键。
如三年级下册102页的第4题,“3个来回”中的“来回”,需要认真品读,才能体会。再比如:某车间两个季度生产612个零件,平均每月的产量是多少? 这里的“两个季度就是6个月”这个条件,就暗藏在字里行间,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忽略掉,很容易会出错。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养成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读题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读题,说说自己知道的题目的意思,紧接着让其他同学进行复述和补充。数学教学里这种常用的复述和补充,也会促使部分不认真读题的孩子去认真聆听和理解题意。这样逐步学会审题,理解题意,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眼明手快”善勾画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缺乏生活经验,注意范围窄,保持注意力的时间短,在注意的方向上他们也总是倾向于简单方面而回避复杂方面。他们的认知比较简略,不能有效的把题目的条件、问题和情节一直留在脑海中,让其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勾画”和“转化”。让学生一边读题,一边用他们惯用的符号圈出关键词和句子,这些符号可以帮助孩子标出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关键字词,从而提醒自己注意,让他们参与认知活动。例如,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教学中,让学生圈出“比字和多(少)字”,通过这些关键字来判断谁多谁少?求的是较大数还是较小数。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他们就能清楚地理解题意并正确的解答这类题了。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题意画图,把复杂的文字转化成简单明了的图示,借助直观的图帮助孩子理解题意,理顺数量关系。例如: 把一个长方形切成最大的正方形,切掉的部分面积是多少?两个长24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组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他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这类题目,如果学生把剪或拼的图画出来,并标出长和宽,就能清晰地看出计算需要的条件,从而进行正确的解答。
四、“溢于言外”重表述
数量关系是数学问题的骨架,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就显得极其重要。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它是一种帮助学生理清问题解决思路的话语系统。如: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在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应要求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例如:根据什么我可以求到什么,要求什么,应该先算出什么等。这些话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它们恰恰是帮助学生梳理、提炼解题思路的拐杖,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视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由于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如果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的语言理解问题,教师就很难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在审题过程中,无论学生是否正确,都要培养他们说话的习惯和想说、会说、敢说的精神。我们通过说来进行争论和题意的探讨,在争论和探讨中去伪存真。同时,还可以在思辨中加深对题意的理解,提高审题技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这样,学生的审题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结语:当然,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并不局限于上面谈到的几种方法。有时候审题也不是单独只用一种方法,可能几种方法都会使用。这就要根据具体题意灵活处理。总之,让孩子在“历学”“历思”的过程中培养其良好的审题能力是一件势在必行、任重道远的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文杨.小学语文课堂上“咬文嚼字”对教学的作用研究——以《大禹治水》教学为例 [J].当代家庭教育.2020-12-21.
[2].沈敏.咬文嚼字?品出真味——浅谈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提升词语敏感性的教学策略[J].2017年江苏省教育学会年会文集.201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