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展学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6期   作者:   陆建英
[导读] 展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是学生个体或小组展示并讲解尝试学习成果,并通过学生互动质疑达到理解知识沟通方法达成共识的学习形式。
        陆建英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  315040
 
        [摘要] 展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是学生个体或小组展示并讲解尝试学习成果,并通过学生互动质疑达到理解知识沟通方法达成共识的学习形式。本文将从展学准备、展学实施、展学评价、展学延伸等几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进行阐述,以更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展学;深度学习;研学单; 策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生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与当下推进的“深度学习”不谋而合。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让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真正在本质上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
        为了有效落实深度学习,真正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我在日常数学课中强化了一个教学环节——展学。所谓展学,就是学生个体或小组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对学习问题展开思考与尝试探究后,采用合适的方式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并通过学生讲解和互动质疑达到理解知识沟通方法达成共识的学习形式。这一环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先生讲学、生生互动质疑,获得对数学的深度理解。经过持续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一位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有高效讲解、高水平质疑,班级学生的小先生率达到80%以上,而且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考试成绩均非常优秀。现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大家分享。
        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为展学创造丰富的学习素材。
        深度学习要求教师要读懂学生,尊重学生,设计出好的学习任务,提供优秀的学习材料。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试学(尝试学习)精心设计活动素材和问题,让学生乐于参与,而且有话说、有内容可展示。根据数学课教学内容的差异,既可以直接抛出问题,也可以使用“研学单”让学生尝试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
        1.问题引领,直奔主题。
        小学阶段的大多数内容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提升,多数学生都有自主尝试探究的能力,所以教师可直接抛出问题,让学生在“随堂本”上独立尝试并写出思考过程。如一年级《加法的认识》,出示主题图后,先让学生用动作表示主题图的意思后抛出问题:你能画一幅图表示3个气球和1个气球合起来的过程吗?学生就开始大胆地创作,最后呈现了丰富的作品(如下图)。
        
        
       

        2.巧用“研学单”,暴露学生相异构想。
        有些课需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设计“研学单”。研学单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的研学单往往是一组素材一个问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如《认识面积》一课,我给学生一组图形,设问:你能找到他们的面积吗?用彩笔表示出来。
       

        复杂的“研学单”除了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还要组织小组成员合作探讨“为什么这样做”。以《认识长方体》为例,设计如下的研学单:
        
        
      
        


        高质量的问题和“研学单”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度思考,在尝试学习中更加投入和主动,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不同,必然导致学习的结果差异,能够充分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为展学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实施有效展学策略,在问题生成中走向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和封闭的有机结合的系统,预设和生成是教学的双翼。一旦开放,学生就会有丰富的生成资源,如何高效处理,需要有效的展学路径,既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原有思考过程,又能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通过质疑辨析实现去伪存真加深理解的目的。小先生讲课、学生互动质疑和教师高质量追问是三个非常实用的展学策略。
        1.实施小先生讲课制,让讲台变展台
        让学生以小先生的身份走上讲台,讲讲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思路,征询同学们的建议,提出有挑战的问题考考大家,其他同学进行质疑、补充、修正、欣赏,教师适时穿针引线,让学生在多维互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成功。
        首先要规范小先生讲课仪态。鼓励学生自信地上讲台,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讲解时要面对同学,对同学的质疑不要紧张,稍作思考后大方地回答。碰到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主动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在实践展学的起始阶段,主要采用第一层次,小先生讲解后,老师及时帮助引导,提出一些问题供同学们思考和辨析。如《加法的认识》一课:
        小先生A介绍:

        小先生A:我是这样想的,左边3个气球,右边是1个气球,所以我画了3个圆和1个圆表示。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他吗?
        生1质疑:你那两个箭头表示什么?(教师旁白:你真会抓住本质来提问!)
        小先生A:箭头表示合起来。
        这一层次的展学是有效展学的基础,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帮助,即使小先生展示的是错误思路、讲解过程不够清楚也要肯定和鼓励,要帮助孩子并建立一种观念,错误也是大家学习的资源,是可以给其他同学带来提醒的。一旦学生把自己的错误展示出来,要大力表扬,并让其他同学感谢他带来的提醒。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小先生讲课次数的增加,讲解能力也不断提升,慢慢可以进入第二层次甚至是第三层次。教师要舍得放手,让学生有充分的讲解和互动机会,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如在三年级《搭配的学问》一课中有两次较长时间的展学环节,第二次是这样的:
        黑板上呈现两种验证搭配规律的学生作品(如下图)
      
        
        
        小先生A:我用4个圆形表示男生,3个三角形表示女生 ,第一个男生可以和3个女生搭配,第二男生也可以和3个女生搭配,后面得男生都一样。一共有12种。 3×4=12(种)                    
        生1补充:我还有不同的数的方法,还可以从女生出发数,也是12种。
        小先生A:谢谢你的补充。
        小先生B:大家对我的方法有疑问吗?
        生2:你为什么画得这么简单?只连三条线呢?
        小先生B:你看,一个男生可以和下面的三个女生搭配,那其他的男生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一共有4个3,我就偷懒一下,列了一个算式:4×3=12(种)
        生2:明白了。
        师:相比第一种验证方法,你们有什么想说?
        生3:这样写很清晰,而且还可以偷懒一下。
        师:这个聪明的偷懒,就是我们数学的简洁美。
        小先生B:我再考考你们!(指着算式中的3)问:这个3表示什么意思?
        生4:这个3表示3个女同学。
        小先生B沉思了一下:好像还差一点点儿!你们再想想!
        生5:这个3表示每个男生有3种搭配方法。
        小先生B点点头:这个3表面上是3个女生,实际上是每个男生有3种搭配方法,一共有4个3,所以我用乘法计算。
        上述片段中,小先生B结合自己的作品连续提出两个问题,启发同学们思考和感悟搭配的本质,启发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面对学生的回答“3表示3个女生”时,孩子居然回答:好像还差一点点儿!你们再想想!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期,真实妙不可言,可遇而不可求
        2.指导学生善于质疑,变单一师生对话为多元生生对话
        展学环节并不是小先生的天下,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深度参与。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在不断的补充修正中促进所有学生的成长。面对小先生的讲解,其他学生该怎么做呢?仅仅是倾听是不够的,还要会反思、会质疑。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通过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质疑,让学生经历思维的碰撞,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讲解、质疑、预设、生成,组成了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成为知识、思想、方法的产生者,享受探究的乐趣、思辨的喜悦。下面是《有余数除法》的展学片段:
        小先生2讲解9÷2=4……1
        小先生2:9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个正方形是4根,还多出了1根。
        生1质疑:你的6个点是什么意思?
        小先生2:6个点我是在口算训练上看到的,是表示多余的意思。
        生2质疑:我们不是每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吗?你为什么要除以2呢?
        小先生2 :我是平均分成2份呀!
        生2:可是我们已经知道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要算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呀?
        其他学生附和:对呀!应该除以4,因为告诉我们了,是每4个搭一个正方形。
        小先生:谢谢你,我接受你的意见。(并改正成9÷4=2……1)
        生3质疑:那这个算式要加单位名称的话,你认为应该加几个单位名称呢?
        小先生面露难色:“我SOS求救。”
        生4帮助:我觉得2后面应该加个单位名称,是“个”。
        生3继续质疑:那“1”有没有单位名称呢?
        生4:“1”没有单位名称。
        生5:“1”的单位名称是“根”
        师: 这个算式有点特别吧,还出现了两个单位名称。那6个点在我们语文里面称为省略号,在这个算式里叫“余号”。  
        这个片段中,针对小先生不太准确的算式提出了诸多质疑,围绕除数应该是几?商和余数的单位是什么?余数的符号等展开辨析交流,使学生对余数的概念及算式表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追求的互动的、动态生成的、学生为主体的“学的课堂”。
        3.教师有效追问,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刻
        教师在展学环节中表面上是一个旁观者,实际上是一位积极的倾听者和思考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思考学生在展学中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补充,学生的思考路径是否准确,思考怎样的追问才能引领学生再次思考与探索,让深度学习悄然发生。
        一是在不同观点的争论处追问。
        学生展学时,会有不同观点的争辩,当学生们辨不清、讲不明的时候,教师的追问是解开学生困顿的及时雨。在学习连减竖式时,小先生展示了下面的竖式(如下图),而且思路


讲得头头是道。一部分孩子纷纷认同,还有一部分孩子表示这样做有不恰当,但又没有很好的理由反驳。此时教师及时介入:“这个同学讲得很有道理,还有这么多的支持者,但大家意见不统一。那我们再用竖式计算94-47-29,又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于是学生纷纷计算,发现用这样的方法太麻烦了,不具有普适应,且容易出错。教师的追问既保护了孩子的创造性,又引导学生掌握连减的规范竖式写法。
        二是在新知识的生长处追问。
        学生展学时,并非全部正确,特别是在探究新知时,受原有知识基础和操作活动的制约,结果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是半成品,需要教师及时追问,启发学生再度思考和探索。如学习《笔算除法》时,先学生动手操作把42根小棒2次平均分(先分整捆,再分12根)得到每份14根,接着让学生尝试把两次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学生展示如下方法:
    
           
        
        三位小先生讲解后,学生一致认为第二种方法能体现出两次分的过程。教师追问:“你们能把第二种方法的两个竖式变成一个竖式,还能体现出两次平均分小棒的过程吗?”这种在新知识的生长处追问,为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再次探究的欲望,结果自然是收获满满。
        三是在多种策略的沟通处追问
        学生展学时常出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也能各自讲解清楚,但多种方法之间有联系和区别有时时候难以说清,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追问,帮助学生提升。以《有余数除法》为例,学生展示并讲解四种情况后,掌握了余数的含义和正确的表示方式。教师继续追问::(1)9÷4=2……1和8÷4=2有什么不同?(2)除法算式与连减算式有何联系?(3)算式9÷4=2……1与同学们摆的图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引导学生把今天所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勾连,实现知识间的链接,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展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在反思中持续改进提升。
        小学生展学远比简单的做题困难得多,因此展学的能力培养也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根据小学生喜欢表扬激励的心态,我采取了多种维度的激励性评价,让全班同学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当小先生。
        首先是课内即时评价。小先生讲解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你讲得真清楚,你的声音很响亮,你讲到了问题的本质,等等。开始老师为主,逐渐引导学生学着老师进行评价。同样给予提出质疑的同学进行积极评价。久而久之,学生的胆子大了,敢于讲了。多讲了,自然能力也高了。
        其次是每周进行“优秀小先生”和“质疑高手”的评比。只需要老师一枚亲手做的奖励红卡,让学生觉得你是最欣赏他的,最好的评价是送给他的,这对学生的促动是巨大的,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其他同学也有积极的促动作用。
        三是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对当小先生的过程进行回顾反思,让孩子拿起笔,写写当当小先生的感觉,在自我反思中得到提升,在和他人的比较中互相学习。
        

        
        





四、延伸展学活动,在技术融合中提升学生素养
1.从个别同学的课内展学走向全班同学的课外展学
        课堂展学,转变学生“本位意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但是课堂展学时间和小先生的展示人数有限,为了更好的发挥展学的优势,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展学的形式可以多元化。展学应该是人人参与的,小先生的培养也不是几个优秀孩子的事情,而是应该面向班级所有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布置展学视频作业,选择有价值的学习素材,让每个学生进行展学。融合信息化技术,既可以向家庭成员展学、也可以同学之间通过观看视频互相展学(利用微信里的班级小管家程序提交视频作业,设置成员互相可见。)这样展学的内容、形式、空间大大丰富了,构建出学为中心的大数学课堂。
2.从动态的说题展学到动态静态相结合的作品展学
        课堂中的展学,更多的是学生说题思路的展示,是动态的展示。教学中还可拓展学生展示的内容,如学生的纸质探究作业、实践作业,这种静态的作品通过班级小管家上传展示,特别优秀的作品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微信公众号展示给更多的人欣赏。动态展示和静态展示相互补充,不仅展示信息和知识,技能和方法,更展示能力和素养,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因展而学,教师依展施教,展出魅力,展出素养,展学让学习从表层走向深度,从被动走向主动,学生必然深度卷入学习过程,深度学习悄然发生。
参考文献:
[1]林良富. 超越模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贲友林.贲有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