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期   作者:何继军
[导读]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何继军
    
        汉中市西乡县峡口镇初级中学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有准备。教师在课前要反复修改教案并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进班上课。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尤为重要。教育家叶圣陶也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教给学生好的预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前预习呢? 
一、粗读, 多读几遍,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从整体上去感知。粗略阅读课文,把自己把握不准或完全陌生的字、词、语句画出来,然后查字典掌握这些字、词、句的读音或解释或意思,并且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从而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细读,细读就是要逐字逐段仔细阅读, 将精彩句子或语段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用笔勾画出来,以备上课时交流和日后背诵识记之用。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的框架结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画出文章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如:《范进中举》勾画出你认为好笑的语句,来解读笑后面隐藏的深刻内涵。《背影》勾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以便了解作者对父亲的感情。《变色龙》勾画出奥楚蔑洛夫变色的语句,以探究其变色的原因及社会根源。
        三、问题式预习
        教师提前布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记录在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并将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以便带入课堂解决。

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后思考与练习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想到的问题,还应是学生在探究课文后的质疑。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较好的接受并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也能积极主动的深入到教学中去,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提起兴趣,乐于学习,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和培养。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
四、学会感悟   
让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情况,如发掘问题的深度、新知识的预先感知程度、经验与教训等方面写下心得体会。思考体会是课前预习中较重要的一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他还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就要对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提示的内容能否读懂,文章主题的概括、句子的理解、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时也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背影》一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前后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预习的时候可以将“我对”父亲如何表现的句子找出来,思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当时又有怎样复杂的内心感受。如不明白可以在书旁做上批注,上课经老师一点拨,就容易领会和理解了。
    五、学会比较善于比较
    将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寻找其异同,总结其规律。说到底,语文的教学最终是教会学生自己能读书,让他们通过类似课文的比较,掌握一类文章的读法,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我们不可能教学生读所有的文章,而学生要想有丰富的语言积淀必然需要广博的阅读。这种比较可以是不同单元的课文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单元的不同课文比较,还可以课内文章与课外文章进行比较。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预习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学的实效性,还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