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德
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独有的育人功能”,教师认识要到位,文本解读要到位,在文化经典阅读、文章主旨延伸中落实立德树人。
关键词:中职语文 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体现。中职学生往往是中考失利、义务教育阶段被老师忽视的陪跑者,并且其中不少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而造成了中职学生在品行方面良莠不齐,且不良者不在少数。“立德树人”对于中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中职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中有其天然的优势。在一百多篇的范文中,有爱国主义的教育,有革命传统文化的弘扬,有识别真假美丑的教育,有对哲理的领悟,有对亲情的珍惜,有对高尚情操的赞颂,有对时代精神的讴歌等。如《沁园春·长沙》《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等课文,通过理解作者的革命精神,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文化自信。如《祝福》《雷雨》《窦娥冤》《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项链》《一个人的遭遇》等课文,通过深入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其丰富的内涵,激发起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之情,从而使其更加爱国,为能生活在当代中国而自豪。如《善良》《人生的境界》《画里阴晴》《读书人是幸福人》《劝学》等课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如《飞向太空的航程》《“探界者”钟扬》《国家的儿子》等课文,富于时代气息,可引导学生学习时代精神,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坚定文化自信。由于“文道统一”,语文教学更可以以“语文”的方式落实“立德树人”,在阅读中、在背诵中、在写作中、在思辨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达到育人的目标。
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中推进立德树人呢?
1、文本解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坚持语文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改革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只将文本当成写作范本,要重视理解文章所包含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更深层次的内容。但语文教学不能像政治、历史学科那样一获取知识为主,而是讲究感受、理解、品味和体验,追求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教师要先解读文本,研究文本中的立德树人因素。比如,《游褒禅山记》,我们要重点抓住“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让学生理解文字,谈感受,领悟其中的道理:要领略奇瑰之观,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进而明白,成功需要有力图精进,勇攀高峰的精神。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主人公烛之武,虽然长期没有得到重用,但仍然愿意受命于危难之际,义无反顾地出使秦师,面对秦晋联盟机智善辩为郑国赢得生存空间。
烛之武这种爱国情操、临危不惧的品格不正是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好题材吗?因此,在进行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对文本的德育价值进行分析,即弄清楚,这一文本可以树啥人,立啥德。
2、在文化经典阅读中落实立德树人。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文化经典的阅读则是重中之重。经过时间积淀的文化经典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瑰宝,阅读文化经典有助于净化心灵世界、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文化自信。
古今中外有许多堪称经典的作品流传于世,这些作品都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流传至今的,其不但符合当下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审美认知,而且对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自古有“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诸葛亮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动诠释了何谓忠诚;李密宁愿放弃高官厚禄也要坚持侍奉祖母,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孝道。先天下之忧的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杜甫、一心收复失地的陆游、铁骨铮铮的魏征等人都用自己的言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这些人物的言行能够荡涤灵魂、净化心灵。
许多作品蕴含着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元素,有助于中职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如《逍遥游》中对自由的人生之路的遐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对于儒家太平盛世的描绘,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慨叹,《致橡树》中对于平等、独立、相互依存的爱情的追求……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立志投入国家建设之中。
我们国家的文学经典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这一核心理念,并以此为出发点,以文学经典为抓手,以学生认识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日常阅读、朗诵等充分认识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中蕴含的文化涉及面十分广泛:建筑文化、诗词文化、医药文化、饮食文化、起居文化等。再如儒家经典中经世致用的传统,使其不断依据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回应时代的拷问,提出解决之道,从而在开放中获得复兴,历久而弥新。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之传承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3、在文章主旨的延伸中落实立德树人。
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命深处流出来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更要在其主旨上加以延伸,提升学生的感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知人论世”,为主旨延伸铺垫。一篇课文,无论是诗是词是小说是散文,无论古今中外,老师要先讲作者生平、命运,接着讲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作者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最后再讲他或她的文学主张。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以翔实的资料和娓娓动听的讲解给学生以启迪。其次,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周密分析探讨,深入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认识、理解和感受主人公各具特色的经历、辉煌的胜利、暂时的失败、成功的喜悦、艰苦的奋斗、曲折的道路、坚强的意志、错误给予的教训、奋起直追勇往直前的精神等,使之合乎情理地渗入到学生的心中,确切地领悟作者的创作目的。最后,拓展延伸,加深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领悟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或当前时代,进一步思考,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上《拿来主义》一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学生谈得非常好,他们能说: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珍惜和守护的,并自觉做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者,比如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善助人等。外来文化中并非全部是不好的,也有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的优秀地方,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同时吸取优秀的地方与我们的文化进行结合,予以保留和传承。再如,上《过万重山的漫想》一课,让学生发挥想象,思考:千百年后的人们是会嘲笑我们呢,还是会崇敬我们?是什么会让他们嘲笑或者崇敬?学生的回答有:会嘲笑那些键盘侠,只会满嘴恶毒语言喷人,却不会干正事;会嘲笑那些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想的人;会崇敬那些像钟南山那样敢说敢为的人……在此,学生将自身放入到人类历史长河之中,对照自身,不知不觉对自身心灵进行荡涤。
在拓展延伸中,当文章的主旨和学生鲜活的灵魂结合的那一刻,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国家赋予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中职语文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责无旁贷。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用语文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做到“随风潜入夜,‘育人’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