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中灵动教学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期   作者:刘丹丹
[导读] 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培塑初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刘丹丹
        (广州外国语学校  广东广州  510000)
        【摘  要】  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培塑初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根据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成果,研究并提出了灵动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灵动教学,应该是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快乐式的“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以牺牲教师成就学生,更不以牺牲学生成就教师,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教师自己。
        【关键词】 初中语文;灵动教学;教学策略与方法
        
        引  言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笔者亦认为,好的教学课堂应点燃学生学习的智慧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促进学生更有效、更快乐地学习,要从根本上触动、感动学生的灵魂,也称之为灵动教学。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正是青少年学生开始深刻汲取传统文化营养、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在学生身心健康的引导上具有天然优势,灵动教学尤为重要。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填鸭式教学依旧普遍,课文讲授虽然增加了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小视频等内容,但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现象仍是主流,引导性思考、自主性领悟的教学方式欠缺[1]。主要原因是随着网络多媒体触角的全方位延伸和社会人口的快速流动,学生成长环境更加复杂,个性差异更加明显,学生数量的多样化本给因材施教增加了新的难度。与此同时,教师备课时间紧、课堂40分钟有限,教师普遍很难保证充分备课、细致处理每个教学环节,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成为躲避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普遍方式。
        2.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主要表现为学生心理想什么、接不接受、难在哪里等问题,普遍没有受到关注,很多学生对语文课文有排斥情绪。主要原因是新时代的学生成长经历不同,对语文课本中的中心思想、精神内核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粗浅看法。尤其是,初中学生普遍进入青春期,身心都处于不断快速发展阶段,心理状态相对不稳定,在追求他人的认同和个性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师生互动中“一言不合”就翻脸排斥。面对写作、演讲等动手、动嘴、动脑的科目,很想表达个人观点,但又担心有悖主题,或者表达的不好而丢了面子,学生变得更加敏感。
        3.忽视语文课程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诗歌、小说、文言文、现代文章等等各种题材一个模式教,色彩单一、节奏单一,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况很普遍。主要原因是教学方式、手段上有问题,老师突破传统束缚教学有顾虑、对课文的呈现形式想的不多、用心不够,没有意识到语文课程对学生心灵的塑造作用、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更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学是色彩斑斓的万花筒,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美丽花园,进而没有动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灵动教学实施策略与办法
        一是开阔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的多元化,对应着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2]。以初中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为例,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可让学生自行概括文章的内容,以及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也可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并探讨,希望通过小组的讨论,碰撞思维的火花,另外,对于小组讨论的无法解决或者遗留问题,教师再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指导。

例如,学生在阅读母亲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概括起来可能没有那么全面,此时,教师引导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灵动的教学,不仅仅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还有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另外,作者在文中也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通过小组自主的讨论和教师有意引导,带领学生概括出来,①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②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③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④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学生通过自己主动思考后,由教师引导,对《秋天的怀念》传达的思想感情的认知更加深刻了。
        二是提升教学本领,引导学生心灵共振。首先,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要提高语文学科的素养,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到教学中,以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环境进行微课教学,如寻找苏轼生平事件的微课,以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微课视频较为简短,内容较为精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注意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针对文章中出现的的月夜景色,去寻找相关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想象。例如,文章中写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教师可以找几副图片,便于学生理解月光“空明”和“竹柏影”。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认识,文章抓住一个“闲”字,对于“我”这样一个“闲人”。产生了怎样的“闲情”呢?学生很容易领悟到“漫步的悠闲”“赏月时的欣喜和自得”。但是除了“悠闲”“自得”“欣喜”等等,再结合课前所学习过的微课,学生就不难理解贬谪的悲凉,以及文章最后对人生的感慨和自嘲。这首诗的感情是较为丰富的,利用好信息技术,结合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逐层分析情感,最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拓展苏轼的《定风波》,让学生欣赏或吟唱,对学生理解记忆本首诗也是有帮助的。
        三是丰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领悟内涵。初中语文课文,有一些具有艺术价值和内涵的文章,教师可对此加以注意,并利用文章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3]。如以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为例进行课堂情景创设,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荐或他人推荐等方式,选择扮演皇帝、大臣、骗子和小孩以及其他角色,让学生进行情景剧的表演,表演主要关注“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几个环节,学生随着情境的还原和创设,对于皇帝、大臣、百姓以及小孩等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就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的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揭露了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社会现象,而且深刻地讽刺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在情景剧的表演过程中,学生自主揣摩人物的性格和心里活动,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三、结语
        灵动教学的课堂不是教师个人的表演舞台,学生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更不是课堂无秩序的混乱,而是双方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建立的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4]。灵动教学不以牺牲教师成就学生,更不以牺牲学生成就教师。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自己。学习不再单纯是师生关系的中介物,而是师生主体致力于创造性的“教”和快乐式“学”的载体。综上所述,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将灵动教学的理念贯穿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思维的多元拓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学生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国军.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创新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61.
        [2]李永沛.初中语文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创新研究[J].基础学科,2020(12):160.
        [3]罗康.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究[C].2020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886.
        [4]于美娟.灵动,敲开高中数学学习的动力之门[J].学习与研究,2014(3):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