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数学阅读请进课堂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期   作者:李妍妍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
        李妍妍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六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社会发展需要现代人掌握多学科的阅读能力。数学需要阅读!学生需要数学阅读!本文在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以教学片断剖析为载体,对课堂教学环境下数学阅读材料的开发,数学阅读的引导路径和数学阅读存在的教学误区进行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数学阅读现状;阅读材料;引导路径
        提到阅读,人们想到的大多是语文阅读。那什么是阅读呢,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所以它也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目前学生自学能力差,而自学能力差的根本是阅读能力差,中学数学教学要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明确的要求提出并实施。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以教学片断剖析为载体,对课堂教学环境下数学阅读材料的开发,数学阅读的引导路径和数学阅读存在的教学误区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如下:
        一、调查课堂教学进行数学阅读的现状
        对于数学,人们更多重视的还是数式的演绎和变换。数学需要阅读吗?在数学课堂中,在进行怎样的数学阅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思考及调查
        现状1:数学课本——被课堂遗忘的学习材料
        在我们的教学观察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作练习,之后,总结、布置课下作业,课本沦落为了习题集。教师对课本的关注度的降低,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数学书被教师遗忘了,被学生遗忘了,被课堂遗忘了,成了课堂学习的附庸品。
        我对16位数学教师,70节数学课的数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仅有10%左右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数学书进行阅读,而其中仅有6节课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进行了方法指导。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不重视“数学课之本”。
        数学课本,成了被课堂遗忘的学习材料?
        现状2:阅读指导——盲目阅读的尴尬
        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的阅读,不能一目十行,只重情节,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需要读写结合,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更需要教师的阅读指导!
        在听课过程我所观察到的仅有几次数学阅读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上,由此带来的是学生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得不出独到的体会及创新见解。学生自以为“读懂了,上课提不起情绪听课,影响了听课效果,数学阅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阅读——陷入盲目无效的尴尬。
        二、开发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阅读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中所描述的情景,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所呈现的数学问题,都会对学生的人本对话产生刺激。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哪些材料可以被教师合理有效地利用,开发为学生的数学阅读材料呢?
        1.扶本固元,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课本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意识。
        (1)阅读目录:解读教材编排顺序,了解知识的框架结构,思考编者的编排意图。
        (2)阅读概念、定理、公式:正确理解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
        (3)阅读例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与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学习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的解题过程的表达;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2.“触类旁通”,强化生发材料的阅读
        所谓的“生发材料”,指的是将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自主构建、派生出来的思维成果作为一种学习材料。它可以是丰富的尝试思路、错误的解题集粹,或是根据要求编写出的各种数学问题等等。将同伴们的数学思考成果作为阅读材料,亲切自然,不仅可以生发阅读的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理解、整理他人的学习思路,为己所用。


        三、构建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阅读的引导路径
        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阅读进行“适时介入”和“合理引导”,将对学生的有效的数学阅读起重要的作用。在上面的引导路径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
        1.创设问题,激发阅读的渴求度。
        在学生开始数学阅读前,教师要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阅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机械阅读为意义阅读。
        2.构建导读提纲,预设阅读的探索度。
        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任务,相应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能够使阅读更有效。
        有价值的、简约的导读提纲,是课堂“数学阅读”的前提,它可以使学生在数学阅读前了解读什么,怎么去读?即对阅读的内容、目的、方法有一种基本的了解、尝试和期待。
        3.尝试自读感悟,给足阅读的自由度
        在自读感悟阶段,给足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自由度,让学生在宽松的时空环境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才能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才能引发对阅读材料不同的发现和表达,提升出更有价值的阅读发现。
        当然,不同的学生个体数学认知与阅读能力是有很大偏差的。教师应重视在自读感悟阶段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1)化:习惯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符号语言(图式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互化。
        (2)思:阅读内容编排的思路是什么?定理的得出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数学条件是否可以减弱?数学结论是否可以推广?是否能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
        (3)品: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品读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
        (4)串: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将数学阅读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网络结构。
        (5)写:借助纸笔演算推理完成省略的数学推理、简略的证明过程。及时将数学阅读中概括归纳出的观点,如数学思路、思考方法、知识结构框图等记录下来。
        4.反思议读提高,提升阅读的思维深度。
        尽管在自读感悟中,学生已经解决了一些浅层次的基本问题,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分析,他们依然期待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或个人见解在课堂上发表,以此来获得老师与学习同伴的帮助。因此,在数学阅读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处于“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将阅读时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条理化。
        讲了那么多道理,具体操作时并不是那么简单,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需要长期的坚持。
        举个实际操作时的例子:如八年级的一节课19.2.1《矩形性质》。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对矩形有了了解,只是转化到数学语言描述会有些问题,最初上这节课,教师让学生预习,并没有给学生明确的问题,学生课前阅读之后就觉得这是小学学过的长方形,阅读之后并不能深入的理解图形内化之间的联系,导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只能说浮于表面的完成。通过习题,你就会发现学生掌握的很不理想。那么该怎么设计问题呢?老师课后反思,是不是自己设计的问题就不够具体,导致了课前阅读成效微薄。于是再上这节课,问题设计如下:
        1.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矩形?请动手做出一个矩形。(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2.一般的平行四边形经过什么变化能变成矩形?(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
        3.课前测量一下矩形的三要素:角、边、对角线,你有什么猜想呢?(感知和已学图形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强化它的特殊性)
        4.我们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尝试用符号语言证明)
        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就引发了学生具体的思考,让学生在亲近数学中拥有一个数学学习的心向!数学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不仅仅要达到对语言的理解,更要达到对语言的转换,是学生可以从阅读材料中获得解题信息和解题能力的阅读,是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即使初三阶段也要抓住根本,不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便打破影响学生数学成绩和素质提高的瓶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数学阅读技巧》;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1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