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促进综合发展——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期   作者:许牡丹
[导读] 设计课外作业是数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环节
        许牡丹
        浙江省天台县始丰街道中心小学
        摘要:设计课外作业是数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环节,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对于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要求教师努力探索并创新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充分依据小学生的爱好特点来设计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课外实践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吸收、理解并内化所学的数学知识,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较强的动手操作、思维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目前,有些教师依旧缺乏实践作业设计的意识,一味地布置一些枯燥的、机械的作业内容,作业的形式也只是单一的书面作业,没有太多的创新,这种机械操练的作业形式难以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发展。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笔者结合小学生发展的总体特点,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与参考。
        一、以趣味性作业为载体,激发探究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选择新颖、有趣的作业内容来吸引学生,设计具有童趣性的数学作业,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努力摆脱以往机械练习或题海战术的作业形式,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外作业,适当地融入游戏来增添数学作业的趣味性,提升小学生完成作业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体会到课外作业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建构作业,有利于提高作业完成的整体质量。因此,教师要以趣味性作业为载体,必要时结合相关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对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展开自主思考,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由以往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进行转变,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主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下“倍数与因数”后,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后准备20张扑克牌,并寻求父亲或母亲的配合,共同完成这样的游戏:两个人轮流从中抽取扑克牌,每次每人抽取的牌数不能超过5张(1—5张任意抽取),拿到最后一张牌的人获胜,没拿到最后一张牌的人落败,一共进行10个回合,对于每个回合的输赢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游戏形式的趣味性作业,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内心完成作业的热情以及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思考“如何才能拿到最后一张扑克牌?”、“怎样才能获胜?”,通过10个回合的游戏,学生逐渐掌握了必胜的方法,同时体验到了20是4和5的倍数。
        二、以操作性作业为依托,锻炼操作能力
        新课标强调要有效地设计并实施操作性作业,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发展。操作性的作业与以往单一、机械的书面作业不同,就是引导学生动手来完成某个任务,在动手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使他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因此,教师要以操作性作业为依托,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触觉、视觉、大脑来感知数学知识的存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特定的锻炼,从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技能,最终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下“圆柱的表面积”后,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后准备足够的纸片、剪刀、尺子、胶棒等工具,设计并动手制作一个圆柱体,比如圆柱型的水杯、笔筒、小背包等(这里不限制学生的个人创意,但必须是圆柱体)。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先做好一个长方形,再做两个圆形底面,但底面做小了或做大了,盖不上或是盖过了等等,这时他们就会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动脑思考“怎样才能保证圆形的盖子正好合适?”、“如何才能让杯盖完全贴合盖上水杯?”等问题,经过不断尝试、不断操作,学生制作出成功的圆柱体,也注意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对“圆柱的表面积”产生更清晰的认识,同时锻炼了他们的设计、操作能力,收到了很好的作业效果。
        三、以体验性作业为引领,增强亲身体验
        数学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主体体验的重视,要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中心,将以往枯燥、沉闷的作业设计变得“活”起来,依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原有的认知水平来设计体验性较强的作业,以此来增加学生与现实生活的接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连接,从而跳出教材感悟并体验到生活中包含的数学知识,使其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教师要以体验性作业为引领,尽量摆脱以往枯燥的书面作业,推动学生走进生活,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亲身体验,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四上“速度、时间和路程”后,要求学生在周末徒步跑半小时或一小时(依据自身情况而定),并记录自己跑的路程;然后骑自行车半小时或一小时(依据学生自身情况而灵活选择),并记录骑行的路程。做好相关的记录后,自己提出问题,并比一比两种方式的速度。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构建相关的问题情境,如:张三在1小时内跑了8千米,而在半小时内骑车行进了相同的距离8千米,那么速度分别是多少?对于自己的问题学生自行解决,最后亲身经历了跑步、骑车的过程,并通过计算感受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
        四、以探究性作业为导向,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标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当前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布置探究性作业,能够让学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探究实践,逐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决定了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思维素材,有利于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创新性也得到相应的展现和发展。因此,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以探究性作业为导向,即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探寻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就会在不断质疑、不断探究、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通过一系列探究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同时促进其创新意识的萌发。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要求学生放学回家找出两块不规则的土豆,并尝试测量出它们的体积,比一比哪块土豆的体积更大。有的学生把土豆煮熟、煮软,然后捏成一个长方体,进而求出两块土豆体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还从土豆中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块,测出它的重量,再依据重量的倍数关系求出整个土豆的体积,进而比较体积大小;还有的学生采用了“排水法”,把两块土豆分别放进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然后观察哪一个容器溢出来的水量多,则哪一块的土豆体积更大……每一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得到了相应的展现和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要遵循先进的作业设计理念,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认知能力,从他们的发展需求出发,设计一些多样性的、灵活性较强的课外实践作业,通过“以趣味性作业为载体”、“以操作性作业为依托”、“以体验性作业为引领”和“以探究性作业为导向”来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对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同时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重视课外作业设计  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09):57-58.
        [2]刘莉.小学数学家庭作业多元化设计[J].现代交际,2016(07):166.
        [3]宋锦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优化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4):108-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