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历史课堂学习的新方式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期   作者:贾晓梅
[导读]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开放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贾晓梅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 上海 200231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开放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有助于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提高,并能够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陶冶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真正实现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操作策略;思考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这一要求不仅是消除接受式学习弊端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应对知识经济形态的明智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因而就更能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陶冶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或许正因为如此,探究性学习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而倍受关注。
        但是作为一线的大多数历史教师由于对探究性学习认识的不足甚至偏差,往往把它界定为课堂外的,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中运用的学习方式,尚未真正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存在着专为探究而探究,专为研究而研究的机械现象。本文就自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探究性学习概念及其特点
        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运用探究方法进行教与学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之后,教育家施瓦布提出一种基于阅读文献资料而不是实验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即“对探究的探究”。杜威、施瓦布等人的研究,包括布鲁纳和尼克森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影响到许多国家的科学教育。他们认为学习科学的过程,比掌握科学知识更为重要。从而有效地促进探究性学习的推广和普及。那么,何为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和过程,作为一种特定的学习方式主要有5个特点:(1)自主性;(2)综合性;(3)实践性;(4)开放性;(5)创造性。基于这五个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更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目标。可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模拟学术或科学研究的学习过程,而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它包括五个步骤:(1)陈述问题;(2)形成假设或解释;(3)观察和实验;(4)解释资料;(5)推导结论。那么,这么一个漫长的科学研究(探究学习)过程,在课堂上如何操作?课堂学习,既受课时的限制,也受空间的限制,还受教学内容的限制,而课堂教学,毕竟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探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操作模式,显得重要而极其有意义。
        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操作策略
        1.确定问题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确定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教师提出问题。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特点,我们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也应具有开放性。浙江省富阳永兴中学的唐少华老师根据其教学实践,将适宜于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开放性问题归纳为10类,譬如:“说明”类,金字塔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象征”类,长城象征着什么?“启迪”类,你认为日本明治维新对我过当今经济建设有哪些借鉴作用?;“感想”类,你对隋亡唐兴有何感想?“想象”类,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昆阳大捷;“探索”类,根据文字或图像资料作出猜想;“调查”类,请你访问当地老人,调查大跃进情况;“制作”类,用胶泥仿制一个“三星堆人物”像;“鉴赏”类,鉴赏某一历史人物;“专题”类,二战中美国为什么在日本投放原子弹?
        由此可见,我们所探究的“问题”应具有下列品质,一是应当明确、具体和可感。学生可以不必为琢磨问题的内涵而费尽周折,可以直接关注问题所导向的学习领域或学习空间。只有这样的问题,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直接切入。二是应当有思考价值,即问题要有一定思维深度和广度,需要学生历经真实的思考,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组合进行苦苦思索、探究后,才能寻求到问题的结果,能够具有引导思维的功能;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应当让绝大多数同学经过思考后都能解决问题,并且让那些学习基础或能力暂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的帮助下也能够不同层次地解决问题。三是要关注“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四是问题要有情境功能。


        (2)学生在听讲或阅读课本中提出问题。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首要环节。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学生历史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历史教学实际中,只要教师有意关注,注意培养,学生还是能够提出较高水平的问题的。但是,教师在选择这些问题作为探究学习内容时,应该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横向比较中的确有好坏优劣之分。因为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他们思考问题的立场、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就要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针对性较强的,但又不是过大过难的问题,做为探究的对象,而且最好能在本节课就能探究完成,而解决问题的大部分资料既在课本上找到,因为,教师不可能在每节课上都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料。
        2.收集和处理资料
        (1)学生可根据问题在课本上寻找相关资料;
        (2)教师提供相关资料,补充的资料也不易过多过长,否则在课堂上是不能完成的。
        3.推导结论
        (1)小组合作推导;
        (2)个人独立推导。
        4.表述结论
        (1)形成书面结论,列出主要观点或事实;
        (2)做口头回答;
        (3)组间或全班交流。
        探究性学习训练是设计一种把科研程序压缩到一小段时间练习(或一节课),然后,通过练习使学生直接进入科学研究的过程。施伦克曾说:“探究训练能够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发展创造性思维,并且培训获得和分析信息的技巧”。
        三、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有勇于接受挑战的教师。
        教师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接受的勇气和能力,这样的教师必须具备:(1)新的教育理念;(2)知识更新的能力;(3)善于指导和激励学生探究的能力。
        2.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
        到目前为止,历史探究性学习在获得资料信息方面还局限于教材、校内图书馆,这远远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3.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1)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注意探究过程资料的积累。
        探究性学习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探究的轨迹而不仅仅是结果。因而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探究过程资料,它将与探究成果一起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依据。
        (2)对历史学业的评价,要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在历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与有意义的接受式的学习并存的。在整个历史学业的评价中,应加大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评价的比重,这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3)对教师的评价,要关注其主导的过程及作用。
        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其主导的过程及作用,即关注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适度性、组织探究活动的条理性,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等,以促使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唐少华.谈初中学生的探究与体验学习,历史教学,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