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宁
(广东省肇庆宣卿中学 广东肇庆 526700)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的改革步伐也在明显的加快。目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溉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度,大幅度降低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及思考能力,无法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别老师仍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并且因地理学科的特殊性,使很多学生无法在课堂中达到既定效果,在学习地里中无法获取成就感,使之失去对这一学科的兴趣甚至丧失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确定好教学目标与方案,与此同时,还要将语言的作用切实的发挥出来,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本文对提高初一地理课堂学生参与度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初一地理;师生互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度
新课改的要求是课堂必定是充满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由此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起引导与示范的作用,学生是教学的核心,教师需要培育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比如信息处理的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等。新课改对地理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师在获取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严峻挑战,所以地理教师需在此前提下不断强化自身能力,迎接新的挑战。
一、整合课程内容,选择恰当内容教学
在之前的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都会以课程大纲为核心,然后将知识结构设定出来,而教材则是延伸和拓展了大纲中的内容。教师只需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后通过课堂教学传授于学生,不考虑将教材以外的其余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新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个理念,不明确规定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而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也要求地理教师要主动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最终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由此让学生深入的意识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未成年的初一学生目前还处于心智不成熟的发展中阶段,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其判断能力较为薄弱,仍旧依靠自己主观意识和判断认知新兴事物。所以,教师不仅要熟练且全面的掌握教材内容,明确本课堂的教学目标,划分本课的重点及难点,还需要拓展课外知识,搜集课外相关资料,将地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根据学生自身性格特点、成长环境等布置教学内容,从而引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提升课堂活跃度和参与性。例如,地理教师在讲述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天气与气候》时,教师不仅需要讲授课内知识,教会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还可以扩展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制作简易天气瓶,自己在家预测天气,独立制作天气图,提高自身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大家每天都会准时收看天气预报吗?你们想知道如何观测天气吗?大家想自己成为天气预报员预测天气吗?今天老师就教大家制作简易天气瓶。”以便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产生较高的热情,同时,教会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影子的长度判断太阳的直射、斜射、根据影子的长短来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与四季的变化,让学生自觉转变学习态度,将地理知识跟自己的生活充分的结合起来,由此来认识到地理课程开设的重要性,最终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改善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开设情景课堂激发兴趣
地理这一学科较为特殊,由于其注重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及逻辑性,于初一学生而言学习地理难免会认为晦涩难懂,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中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学生则被动式的学习,大致课堂氛围比较的死板,长期下去,学生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思维的灵活性乃是重中之重,学生需学会使用新颖的角度解决问题,打破常规思维方式,从多个方面看待问题,突破自我,使自身思维更加全面,进而得到质的飞跃。教师应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重新定义培养创新思维的价值,改变学生单一接收知识的方式,丰富地理课堂的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可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或者是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以便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如在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语言宗教》中,教师可用当下学生熟知的各国中外名人或具有各国特征的人物制作人物卡片,如:1.梅西 2.科比 3.普京4.迪拜王子,并抽选不同学生扮演卡片角色,创设不同情景进行表演,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名新闻记者,你会采用哪一国家的语言他们交流?”教师一改原先枯燥乏味的模式,开展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心理且趣味性满满的情景课堂,让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使其注意力紧跟课堂,大幅度提高教师开课的效率及质量。基于此,教师若懂得如何调动学生情绪,开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将会取得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往往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们探索某种新事物的前提,教师若能恰当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加鲜活生动,往往教师可以事半功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带动整节课的学习氛围,做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大致操作归纳为以下两点:
1.采用“最”来导入
通常我们学习地理中,往往会遇到许多“之最”,教师可用“之最”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入后续教学。例如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洋和大洲》中,可提问: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个?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又是哪一个?世界上的哪一个大洲是跨经纬度最多的呢?讲述南极洲时可从平均海拔最高的洲,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来引入。
2.采用“标签”来导入
往往在讲述某些地区和国家时,我们对其都有一定“标签”,这些“标签”代表了我们对该地区或国家的最深刻的印象。如教师讲到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时,学生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富士山、和服、樱花、寿司,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以“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展示不同地区的不同特色。如讲述《澳大利亚》时,可为学生展示袋鼠、考拉的图片,从而开始《澳大利亚》的学习。
(三)引入一定竞争激发兴趣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多数会以优良中差来评判学生,弱化了分数,降低学生心理负担的同时也削弱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力。现在同学之间为一道问答题、选择题及填空题争论不休的情况已经寥寥无几。作为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现象,创造多个机会培养及激发学生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激励全体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师可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好胜心和活跃思维的特点,顺应学生心理特征,在课堂中开设一些充满组织性和对抗性的比赛,或把具有鼓励性及激励性及富有强烈感染力的话语夹杂在提问中。如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大组,每个组的某一位同学最先将七大洲名称按面积顺序写出教给教师就能获得胜利。也可在教师布置完课堂作业后说激励学生,如“看谁最先做完且全对”,“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好”诸如此类的激励性话语。这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从中增强学生自信心,并在紧张的氛围中提高学习的效能。
(四)动手实践激发兴趣
地理具有较强实践性,教师可根据教材要求,适当让学生接触并认识新事物,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辩方向测距离》一课中,让学生在校园中观察太阳、树木等景物测定学校方向,学会用步测法测出操场长宽,在实践动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因此创设一个轻松有趣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关键。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课堂中教师需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既要保持必要权威,又不可以绝对真理拥有者自居,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尊重学生人格,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敢说、敢做,多鼓励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否定每一位学生的努力,与每一位学生缩短距离。正如我们在教学生活中看到的,学生与教师感情越好,学生越热爱这一门学科,所谓“爱屋及乌”正是如此。
结语
以此为基础,教师需了解最新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与此同时,将学生视为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且为其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这样才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素娟.初中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05).
[2]周晴晴.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8):62-63.
[3]张玉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3):84-85.
作者简介:高宁(1995.02——),女,汉族,吉林吉林人,肇庆宣卿中学地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