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理工学校 湖北省黄冈市 435500
摘要:就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既是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架,又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与载体,而且,很大程度上,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效能与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就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现状而言,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教学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也日渐凸显。其在很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学生认知发展,且对于学生专业素养塑造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很多学生在进入中职前,虽然也接触过一些比较浅薄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由于学习不系统、不充分,以致面对细分比较精准的专业教材内容学习,很多学生在学习上也存在着畏难情绪。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落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应以模块化教学为引领,就教材内容予以重构、整合、细分,并在教学中分模块、分阶段逐步渗透,以促使学生在模块化教学的驱动下切实提升自身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理论水平,为促使教学效能提升,强化学生认知理解而提供铺垫。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探索;实践
具备精湛的计算机技术,能够用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来应对、解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开展的基本育人导向。而且,为了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领域的基础设施、资源配备、实训开展都比较到位,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学科之一,其涉及的很多知识,都兼容实践性与理论性为一体,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塑造有着显著作用。然而,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以致很多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指导时,更为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实践、探究、操作的机会比较匮乏,预期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加之中职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很多学生在思想认识、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上也存在一定欠缺,导致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开展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为了切实化解这些问题,教师应以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为载体,通过对模块化教学的科学应用,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构建起更为完备、丰富、多元的教学生态,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融合的模块化教学内容辅助下开展对具体知识的探究、认知、分析,并在课时占比、知识占比上予以细分,以促使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精细化指引、高效化推进中更好开展,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升,推动学生专业技能发展。
一、科学划分课程模块,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涉及的知识比较繁杂,又很基础,是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基础。而只有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对教材科学、合理、充分划分,并构建出更为精细的教学模块,教学指导的针对性、精细化、实效性自会切实提升,学生的认知需要也会得到切实满足。更利于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划分教学模块前,应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深度研究与分析,对教材体系予以重构,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逐个突破,精准指导,让学生在模块化知识的引领下强化能力提升,获得对不同教学内容与具体学习问题的充分掌控。例如,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将其划分为:操作系统模块、文字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演示文稿模块、网络模块五个基本模块,并在教学中分阶段、分项目逐个落实指导,以强化学生认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模块划分时,应尽量关注学生的认知实际,且不要局限于某一套路,以提升模块化教学的灵活性与实效性。
二、构建多元教学模式,开掘学生认知潜能
科学、精细的模式模块划分,是确保课堂教学模块化落实的基础。而教师在教学实施前,还需要结合某一模块的核心目标,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予以细分,使主干目标被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目标与技能点目标,并根据子目标来设计作业,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突破一个个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基础上获得认知能力提升,开掘其认知潜能。另外,结合教学内容特性,教师应加强师生、生生、人机互动的设计,构建出互动性、多元化教学模式,指引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任务的基础上提升能力,促进自身专业技能发展。而对于不同学生在模块化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存在的困惑,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落实个性化指引,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铺垫。例如,在开展实践性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学生科学分组,让其在相互协作中完成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实践,以实现对学生认知潜能的开掘。
三、引入个性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认知迁移
模块化教学引领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必须以精细化评价为辅助,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与评价,准确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帮助学生在课外继续强化巩固,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辅相成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获得认知迁移。同时,教师在落实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在关键知识点、细节操作点的表现,又要将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基本教学目标有机关联起来,开展个性化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与调研,提出可行性指导方案,以确保模块化教学针对性的提升。而在学生完成模块知识学习后,教师还需要引入必要的考评机制,设置针对性操作、实训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并根据学生在上机操作中的表现,继续完善评价项目,让学生在更为丰富的评价引领下强化认知,提升能力,获得发展。
四、结论
总之,模块化教学的诸多优势,使得其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很强的必要性与现实性。既有助于教学效能的提升,又可以切实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且必将诱发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模块化教学更为贴近中职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也无限契合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为促使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向着精细化、针对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铺垫。因此,教师在落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时,应加强对模块化教学思想、理念的深度应用,并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就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划分为若干模块,按照规定课时与计划,落实精准性、精细化、模块化指导,构建出更为完备的认知体系,为帮助学生认知能力提升与专业技能强化而提供铺垫。使学生在模块化教学的辅助与引领下更好学习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娟.基于模块化教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35):102-103.
[2]洪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6):161.
[3]陈济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艺术,2017(07):74.
[4]茅亚红.模块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浅谈[J].才智,2016(3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