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含笑
浙江省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
摘要:在普通高中扩招的背景下,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而应用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等方式将分层教学模式应用在国际贸易专业当中。
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国际贸易专业;外贸制单
分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可以组织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本文将以外贸制单课程为例分析分层教学模式在中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
一、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现状
1.学生差异大
近年来,普通高中不断扩招,中职院校招收到的学生越来越少,且所招收的学生在学习习惯、文化基础、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1】。例如,有些学生是因想从事某行业所以来中职院校的,但有些学生只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好的学校才来中职院校的,因此学生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就会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继而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教学方法落后
从实际情况来看,相比于重点高中的教师,中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相对低一些。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十分落后,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没有综合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一直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中职国际贸易专业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是学生的需要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具有一些弱势,即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与学习自信心不足等,若仍然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就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大教学矛盾。
2.是专业教学的需要
外贸制单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多数内容都是通过英文呈现的,对中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外贸制单课程在考试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且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对该课程的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进行分层教学才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2】。
三、在中职国际贸易专业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策略
1.进行学生分层
首先,教师需要综合分析学生的中考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参与度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后进生这三个层次。但是,在划分层次时教师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可以通过模糊分层这种方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且学生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需要进行动态分层。其次,教师需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就区别对待,同时教师也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2.进行备课分层
分层备课是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前提与基础,而外贸制单是国际贸易专业改革教材,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教材及大纲,明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实现备课分层。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化学基础、认知能力,并结合各个层次最近发展区的需求设置教学目标,实现既能达到基本一致又能促进个体发展【3】。教师可以为优等生设置一些开放性、创造性的教学目标;为中等生设置一些相对复杂、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为后进生设置一些最基本的目标。在划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当为优等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为中等生设置一些课本上较难的内容;为后进生设置课本上较为基础的内容。
3.进行授课分层
进行授课分层需要做到提问分层、课堂训练分层以及课堂指导分层。首先,在提问过程中,教师需要多提问后进生基础知识;提问中等生课本上较难的知识点;提问优等生难度较大的内容,例如结合国际贸易、外贸业务协调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外贸制单涉及到了多种类型单据的缮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开展课堂训练。此外,在进行课堂训练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批改与反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4.进行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分层教学中教师需优化教学评价方法,完善分层评价机制。教师应该全面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程度、能力提高、努力效果以及课堂参与度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多鼓励后进生、激励中等生,并对优等生进行竞争性评价。
结语:
在国际贸易专业当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不仅是学生的需要,也是专业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意识到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意义,并通过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以及评价分层等方式提高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燕燕.分层教学模式在中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探析——以外贸制单课程为例[J].职业,2018,000(016):64-65.
[2]李伟贞.5W1H分析法在中职外贸制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商业发票的缮制为例[J].职业,2020,No.554(16):70-71.
[3]柴小玲.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下),2018(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