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达 郑方茜子 邹陶阳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 大学生党校是高校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党的知识、了解党的历史、接受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重要阵地。新形势下,传统的党校培训模式出现了覆盖面不足、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更新不够、考核评价不够科学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党员培训的质量。高校应该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构建党校课程体系,坚持信息化手段创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推动学生党员全过程培育取得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党校;培训体系;问题与对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原有的高校党校培训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教育功能相对削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党员培训的质量。本文作者通过对我国浙江省某应用型高校s高校进行大学生党校培训现状的调研,寻找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建议和措施,力求为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党员全过程培育中的“破局”,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s高校党校培训现状分析
学校目前主要采用每年两期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两期预备党员培训班与不定期的由各二级学院负责的党员日常教育培训等方式开展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了由校党委组织部牵头,各二级学院组织的二级党校教育模式。
为进一步分析梳理当前学校大学生党校课程设置情况,我们面向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了调研,共回收有效样本365份,其中中共党员169份,占比46.3%,入党积极分子196份,占比53.7%。问卷主要围绕目前学校党校培训的学习效果、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培训时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展开。此外,我们还采取了面对面访谈、基础数据采集等方式,完善调研体系。
(一)学习效果
94.2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学校的党校培训体系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是有成效的。绝大多数同学通过培训,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入党动机更加端正,党的知识更加巩固。
(二)授课内容
目前学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群体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97-02年龄段,具有鲜明的“95后”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特征。与传统的入党动机教育和党的知识为主的党校培训内容相比,他们更愿意听到社会热点问题解读(92.05%)和身边党员的案例和微故事(61.64%)。
(三)教学方式
相比于传统的知识讲座(21.37%),更多的同学选择了更为生动的授课方式。特别是通过观看纪录片接受所学知识(27.67%)和将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形成社会调查的理实结合方式(34.79%)更加受到同学们的认可。
(四)师资力量
受访者普遍认为,目前党校以校领导、党群部门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为主的师资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入党动机教育和学习党的知识层面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在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关注学会说呢过所关心的知识热点方面仍然会有所欠缺,他们希望更多的
辅导员老师、校外专家和知名社会人士能够参与进来,丰富党校的师资力量。
(五)培训时段
59.18%的受访者认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前的普及性教育存在缺失,是目前的党员全过程培育中较弱的一环。入党积极分子阶段和党员的日常教育阶段也有提升的空间,仅有20.27%的受访者认为已经比较完善,无需改进。
(六)考核方式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不断融合,受访者对线上的自主模块化选修这种个性化的网络考核手段提出了一定的需求。除了继续认可结业考试、学习考勤、提交心得论文等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外,约有46.3%的受访者认为可以选用这种新的考核手段。
二、当前s高校党校培训体系存在的不足
综合调查的结果和分析,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培训教育工作,当前实行的党校培训体系建构总体比较完善,校院两级党员培训机制运转顺畅,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培训效果。但是基于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发现仍然存在不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员全过程培育存在空白点,全覆盖不足
《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条例》指出,党组织应当通过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外群众对党的认识,不断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以s高校某二级学院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为例,487名新生中,只有290人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比例仅为59.55%,究其原因,对于新生入校后“引”的工作不够重视应是主因之一,当前学校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育、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日益重视,但是对于普通学生入校后的普及性理想信念教育、未被推荐为重点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后续教育是存在缺失的。
(二)教学形式过于传统,互动性不强
目前,各高校党课的授课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的专题讲座为主,青年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欠缺,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为例,学校目前开设的《党的光辉历程与奋斗目标》、《大学生党员的责任与使命》等七次课程均为专题讲座。相比而言,部分知名高校已经开始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比如北京大学等开辟了网络线上自学,中国人民大学运用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而北京师范大学尝试开展了访谈式教学等等。
(三)教学内容更新不够,时代性不强
与大部分高校一样,s高校的党课内容主要集中在入党动机教育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两个方面,并且从党的历史、党的性质、党的组织制度、党员的条件和入党程序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内容更新不够的情况,导致党课教育略显枯燥乏味,吸引力不强。首先,课程内容“不够新”。教材多年不变,课堂相对固化,党的知识的新提法、新名词、新变化的把握不够深刻。其次,课程内容“不够热”。课程过于理论化,课程思政的案例较少,并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所关心的时政热点,与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相脱离。再者,课程内容“不够深”。对案例的分析讲得不透,存在浅尝辄止的现象,对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解读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实证分析偏少。
(四)考核方式弊端显现,科学性不够
党课教育考核是检验大学生党课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党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s高校针对不同培养阶段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采用结业测试的方式,而预备党员培训班则采用提交心得体会的方式,根据群体需求开展的分层分类考核机制却也难免存在一些弊端。如考试试卷千篇一律、心得体会不得心的情况并不少见。总体而言,缺乏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过程性考核机制和授课效果评价机制,考核的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s高校大学生党校培训体系优化建议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的总体要求,基于目前s高校党校培训的现状,针对调查研究发现的大学生党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为了实现培训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机制运转顺畅和培训的效果,我们提出s高校大学生党校培训体系优化建议如下:
(一)补全:全面审视过程性缺失,实现培育培训全覆盖
近年来大学生入党申请书初次提交率的大幅度下降这一问题值得引起学校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应当重新审视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培养培训过程中存在的缺失问题。面对新生入校后的党性普及性教育、未被推荐为重点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后续教育、学生党员的持续性教育和提升这三大难题,学校各级党组织要结合自身实际,牢牢把握问题导向,着力推动党员全过程教育走深走实走出实效,全面夯实学校党建工作的基础。
(二)优课: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计划实施
高校党校的教学内容,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分层次、模块化的教学计划。即设置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模块。必修课程的主要内容以理论性内容为主,内容相对固化,属于党校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内容。选修课程是结合学校、二级学院的实际情况,开设的个性化课程。主要是围绕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党员素质能力提升计划等。这部分内容以专题化方式展开,从内容上来看,更加贴近于大学生工作与生活实践,更具有时效性、应用性和互动性。公共课程可以采用线上纪录片观看的形式,融入新生始业教育、日常德育教育、毕业生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中。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类型的专题纪录片、师生制作的短视频等等赞颂美丽中国、讴歌伟大时代、谱写美好生活的课程素材。同时,课程内容可以充分鼓励学员分享资源,体现共建共享的思路。不同的培养阶段的大学生按照培养计划选取对应模块的课程并完成考核。从而实现普通学生以“引”为主,入党积极分子“育”为主,学生党员“强”为主的分阶段培养模式。
(三)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网络课程体系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运用微信、钉钉等网络手段开展教育教学、线上办公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尝试,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新媒体对于人才培养手段的创新是突破性的,也是被实践检验的。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更趋于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传统的党校教育培训内容涉及的党的性质宗旨、路线方针等党员教育的根本问题,已经不能成为学习内容的全部。如何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与大学生多元化的思想相契合,紧跟时代步伐,是党校教育的关键,也是创新所在。 因此建设“科学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高校党校网络学习平台,着力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党校的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融合:突出党校考核运用,推动培育培训一体化评价
实施全过程的党员培训体系的每一阶段都会有考核结果,我们可以尝试将每一次的结果运用与学生党员的培育过程进行深度融合,如修完普及性教育阶段的相应课程学分,才有资格被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完成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课程并考核合格,颁发培训班合格证书,其考核评价结果与推荐重点发展对象直接挂钩;经过党员日常教育管理阶段的专题学习,并完成考核评价后,才有资格转正为正式党员等等。将党校培训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到组织发展与先进评选中,能够更加突出党校教育培训的权威性与重要性。将党校培训的各个环节通过组织发展工作紧密连接成一个整体,能够保持教育培训的连续性,切实增强培训的效果。
因此,新时期党校培训需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青年学生群体的特点,在党员培育培训的全覆盖、完善课程实施计划、创新网络教育手段和强化党校培训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为党的事业培育“新鲜血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而任重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祝军,黄安兴.高校大学生党校课程优化设置研究——基于对北京10所高校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7,1:81~84,88
[2]周青海.高校党校党课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原则[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0):277~278
[3]王红琳,邓立志.构建高等学校党校课程化培训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7(6):664~667
[4]刘禹,谢彤芳,卢小清,陈平.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4:37~40
[5]王英哲,于盛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校网络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38):106~107
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易班优课的网络党校课程体系构建”(201911481035)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