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常”应“变”,探微发著    ——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之高考二轮复习教学实践及思考

发表时间:2021/4/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期   作者:吴敏秀
[导读] 小说是以表现人物为核心的文学艺术,主要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
        吴敏秀
        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1200

        
        一、教学背景
        小说是以表现人物为核心的文学艺术,主要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学生在经过一轮复习后,完成各有关主要人物形象的“知识清单”的归纳与梳理,已基本掌握概括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主要人物的作用的答题方法,同时也积累了大量习题的答题经验。
        但是学生在常规题答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因为对概念的不清晰,审题不精准,用词不当等问题。而面对一些新题型的出现,更是显得束手无策,答题失去了章法。笔者认为,在二轮复习中要进一步提高分析概括的精准度,就要在审题、阅读与答题三个环节上更加精细化,在指导复习时需要更加有针对性,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复习。
        当然,这一愿景能否实现,必定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修正。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金华市高考复习调研活动中的小说主要人物赏析公开课例,具体呈现这一教学实践以及思考。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王安忆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小说是写人的文学,小说要反映社会生活,要表现生活世界,必须写人,写人的心灵,写人的本性,写人与人的关系”,这个意义来讲,阅读小说就是读人。那么,我们在课本里遇到过哪些人呢?
        【设计意图】借用王安忆对小说的理解,快速的让学生进入到小说、人物与主旨的关系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人物”是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也是答题时绕不开的必考题。
        (二)坚守恒常,精准答题
        1.梳理知识
        (1)说说我们“见过”的那些人:《最后的常春藤叶》《说 书 人》《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林黛玉进贾府》《祝  福》《边  城》《品  质》《老  王》《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桥边的老人》《丹柯》《娜塔莎》《素芭》 ……
        (2)根据以下真题材料,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归类小说人物在高考中的常见考点。
        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雪》(2020年浙江卷)
        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呼兰河传(节选)》(2019年浙江卷)
        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捡烂纸的老头》(2015浙江卷)
        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少男》(2020年江苏卷)
        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结合本文分析。《书匠》(2020全国卷2)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越野滑雪》(2020全国卷1)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理水》(2019全国卷1)
        请以老舞蹈师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小步舞》(2019全国卷2)
        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捡烂纸的老头》(2015浙江卷)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玻璃》(2016课标全国3)
        【设计意图】“2017年课标修订版”中提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且对必修课提出了“在语文学习中养成有意识地积累的习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积累。通过归纳、分类,逐步领悟语文运用的规律,自主建构相关的知识”的学习要求。由课内遇到的主要人物说起,激发学生对主要人物的探究意识,进而迁移到在一轮复习练习高考题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有关考察主要人物的各种题型,唤醒一轮复习中建构起来的知识网络,包括概括人物形象,塑造人物的方法,主次人物形象的作用。
        2.借“题”发挥
        借2015年浙江省《捡烂纸的老头》来考量做常规主要人物题的问题,并进行增分指导:
        (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高考原题)
        参考答案:描写了一个及老又丑,穿着破烂邋遢,言行怪异的靠捡烂纸为生的社会底层人。
        学生A答案:外表脏乱
        学生B答案:①贫穷、生活粗糙的人:他穿着烂棉袄烂麻绳,没有衬衣。②饱经风霜、不拘小节的老头:皮肤黄,牙残缺,不介意别人用过的碗。③底层的,社会地位低的劳动人民:他是个捡烂纸的老人,没人理他。
        学生互评后,师评价:学生答案A只得出了一个主要人物形象的一个点,比较片面。学生B没有审清题型,题中的要求是“概括”而并非“分析”。另外,学生B在答案中的用词不够准确,如“生活粗糙”“不拘小节”。要知道,汪曾祺塑造的是一个以捡垃圾为生的底层劳动人民,生活本过的没有任何品质可言,穿的破烂正说明他的贫穷、邋遢,不介意别人用过碗也正表现了他的辛酸和卑微。
        同时给出两种提问变式:a.简要分析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b.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将两种变式与原题进行比较,并进行概念的辨析:a.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b.是“性格”还是“形象”:性格特点——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形象特点——“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
        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为例,我们就更清晰的能感受到“形象”和“性格”概念差异。
        祥林嫂形象特征
        身份            ?寡妇、佣工、乞丐
        地位            社会最底层被侮辱、被伤害的妇女
        性格            ?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不断挣扎与抗争
        心理            ?希望、恐惧、迷惑、质疑
        
        板书:辨析概念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展现学生的答案,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审题时概念不清晰,答题不用词规范的问题,在解读“局部概括人物形象”题时,引领学生聚焦细读局部段落,对所给文字作内部切分、切割,划分出描写层次,切割出描写的关键词语,从而使答题更全面,而不是简单地抓住文本描写的只言片语就作为自己的答案。
        (2)如何理解老人每次“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后都说“回见”背后的心理?(4分)(原创设题)
        参考答案:①这是老人在拾别人喝剩的面汤喝时出于维护内心尊严的需求,借此掩饰自己尴尬的体现。②表现出了老人渴求关注、渴望交流的心理状态。
        学生C答案:①对午饭和晚饭的享受。②喝碗面汤的满足。③对烧饼和面汤的喜爱,下次还要再来吃。
        学生互评后,师评价:这样的答案显然是没有读懂文本,没有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的。沈从文说,“写小说要贴着人物写”,而阅读亦如是,我们在窥见人物言行下的心理时,要对人物有充分的理解、足够的尊重。

这样组织出来的答案,才能贴着人物走。
        每次都要说一句“跟他们寻一口面汤”,表明他只是找别人吃剩的一口面汤止渴而已,不是偷别人的面吃,希望别人不要找他的麻烦。同时,隐含着老人对那个早已离开的剩面汤的人和那些店内没有当面嘲笑他的看客们的感谢,感谢他们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没有人当面揭穿、当场捉弄或嘲笑他。因此,老人在拾别人喝剩的面汤喝时总说“跟他们寻一口面汤”,是出于维护内心尊严的需求,借此掩饰自己的尴尬。即便是没人理他,还是要对看客们说“回见”,则表现出了老人渴求关注、渴望交流的心理状态。
        板书:贴着人物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要把人物的言行、心理等表现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尤其要放在全篇中前后观照,综合评判,必要时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来评判。要把人物的言行心理、行为观念与他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联系在一起。不少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抓住文本描写的只言片语,罗列出多条细枝末节的特点,却偏偏遗漏了最核心、最重要的特点。凡是指向主旨的,就是人物的核心重要特点。
        (3)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塑造“捡烂纸的老头”这一形象的。(6分)(原创设题)
        学生D答案:①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特点更加鲜明生动。②语言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反应人物的心理。③侧面描写,一系列次要人物的描写,为老人最后的结局做了铺垫。
        师评价:这位同学看到了塑造人物不仅有正面描写,还有侧面烘托,把老头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市井氛围浓厚的烤肉刘的回民馆子中去考量。但是这个答案看似写的很有条理性,其实都是术语的堆砌。没有结合文本的分析,就像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一样,是对文本的隔空相望。
        请学生改写同学D的答案:①肖像描写,“六七十岁”“牙齿残缺不全”说明老头既老又丑,“穿的破烂”“跟别人寻口面汤”表现了他的邋遢。
        ②语言动作描写,如“他总是要吃烧饼”“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老人就喊着要打架”都表现了他内心丰富、敏感,同时,“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回见”等都表现了他有极强的自尊心。
        ③侧面描写他人的反应,用旁观者的角度来进行评说,更是表现了他渴望被理解、尊重和包容。
        板书:析关系找评价
        【设计意图】本题的讲解重点在引导学生,将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人物与环境  等关系中分析形象特征。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还要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找出作者或他人对相关人物的介绍或评价,合理利用自嘲、反语、他人衬托的成分,进而辨析、提取人物的形象特点。同时还要明确分析题要答的精准,必定根植于文本。
        (4)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6分)(高考原题)
        参考答案: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学生E答案:①捡烂纸的老头是小说的标题,是小说的主要人物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在老人身上寄予了作者对老人的同情,深华了主题。从老人身上折射出了一类人的形象,反映了社会的真实。
        请学生互评后,师评价:这位同学确实能从作者的用意角度来思考,看见了从捡烂纸的老头身上反映了一类人,但是具体是哪类人呢?反映了什么社会真实呢?最能说明问题的地方,却没有明确写。
        我们结合19年浙江高考题《呼兰河传(节选)》中的第四个题来看看: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坊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选“冯歪嘴子”为标题。内容:冯歪嘴子是小说的主人公。情节:故事围绕冯歪嘴子展开,冯歪嘴子串联了故事情节。主题:冯歪嘴子是艰难困苦又善良勤劳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缩影,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题目虽然是考小说标题的作用,但在从主旨的角度,作者也关注到了冯歪嘴子是艰难困苦又善良勤劳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缩影。这说明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其时代性、地域性和典型性。因此在主要人物对揭示主旨,作者塑造的用意上,我们要由表及里,由个体到群像。具体的思考角度有:①反映的社会现实或现象;②寄托的作者情感或愿望;③形象的社会意义或影响。
        板书:由个体到群像
        【设计意图】依托《捡烂纸的老头》为语料,练习了四题,基本涵盖了主要人物形象的考查方式,由表及里,对主要人物的形象解读也是从平面到立体,在原先答常规题的基础上,作了精准答题的提升。
        (三)常中有变,灵活应对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高考必须坚持服务选才。在高考核心功能“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指导下,高考试题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近年来呈现“常中有变”的趋势,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让一线老师深感“我们没有这样教的时候,它已经在这样考了”。使学生回顾刚刚讲评过的2021年3月浙江名校协作体中的小说阅读题:现代派小说常用变形的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请分别结合“秃鹫”“蟑螂”分析父亲形象。(6分)  
        ①秃鹫表情冷漠克制,形象庄严冷峻;是父亲据守自我精神世界、与现实格格不入的象征  ②蟑螂肮脏猥琐,令人厌恶(恐惧),父亲起初极度憎恶蟑螂并以疯狂的方式与之对抗,表现父亲  对现实世界的抗争。  ③蟑螂无孔不入,父亲最终放弃对抗逐渐变形为蟑螂,表现父亲对现实世界的屈服。父亲从一个生  活边缘人最终异化为物。  
        从本质上考查的是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但是命题者设置了一个陌生的情境来增加答题难度,不再停留于线性的、浅层的知识点考查水平,不是以前的死记硬背就能够解决的,这种基于素养的考试题,不是不关注知识,而是从素养的角度考查知识。
        课堂拓展练习:结合孙少平的自评和田晓霞的评价,联系本文,探究孙少平这个文学形象的意义。(6分)2020.4《台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评估试题》(《平凡的世界(节选)》)
        当然,普通并不等于庸俗。我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我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孙少平)
        他在我们的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                                (田晓霞)
        (四)以常法应万变,深读才得情
        走到二轮复习的这个节点,学生在知识的储备已足够丰富,知识的运用已训练有素,应对基于素养,设置陌生情境的考试题,我们要合理利用模拟卷,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化“变”为“常”,以常法应万变,打开小说阅读新视野。
        阅读小说就是读人,读人则主要是读人的内心世界。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美丽,无疑都是小说要表现的内容。特级教师黄厚江说,“没有内心体验的小说阅读,没有走进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小说阅读,只能是隔空互望”,所以体验性阅读是应用知识的前提,深耕于文本才得情。
        (五)教学反思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就是要试图在学生和教育影响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一种表面形式上的新旧知识联系,而应是知识与学生经验、体悟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应基于教师想当然认为有用的东西,而应基于学情,聚焦学生目前的经验和体验,从课堂讲授的教学设计转向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二轮复习的效率,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情,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的在一个语料中将一个考点的相关典型的问题有梯度的呈现出来,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如此,但是在日常的复习课中会容易迷失在做题讲题的循环中,希望今后的复习自己也能做到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点,以学生研讨为主,让学生以感受、思考、探究的方式阅读文本。
        同时提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鉴赏能力也是努力的重要方向,无论是阅读小说、散文、古文,还是诗歌、文化经典,都需要学生浸入文本中与人物、作者对话,边阅读边反思自己的理解,学生内心的感受与文本之间的矛盾就会促使其去思考、感悟和探究,使其困惑不断走向澄清,自我的情感思维不断地获得充实和发展,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不断得以升华。这是“立德树人”主旨下的高考评价体系所要求考查学生的能力,也是在教学中为达成学科核心素养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吴敏秀(1987-12),女,汉族,籍贯:金华市,当前职称:中学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